《英国医学杂志》(The BMJ )“中国抗击新冠疫情的策略与经验”专辑发布( 四 )


第五篇文章
中国采用接触者追踪、隔离和群体核酸检测措施控制了新冠肺炎的传播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中,中国综合采取了密切接触者追踪、隔离和核酸检测等主要措施的精准化防控策略,有效、快速地遏制了局部地区的疫情反弹 。
(复旦大学团队:周艺彪 , 蒋鸿琳 , 王全意 , 杨美霞 , 陈跃 , 姜庆五)
文章介绍了中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经验 。通过分析认为 ,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中,中国综合采取了密切接触者追踪、隔离和核酸检测等主要措施的精准化防控策略 , 有效、快速地遏制了局部地区的疫情反弹 。其中 , 越早启动隔离和追踪 , 传播链将被切断得越快 。而出现社区传播的迹象时 , 全员核酸检测是大规模筛查新冠感染者的重要手段 , 可帮助提高流行病学调查的效率 , 及时发现传染源 。大规模核酸检测对于缩短疫情持续时间、降低大规模隔离成本有重要价值 。大规模核酸检测也有助于快速病例发现以及在流行病学调查中追踪密切接触者 , 从而实现疫情的早期遏制 。此外 , 对高危人群常规进行核酸检测 , 筛查无症状感染者有助于降低其传播风险 。但大规模检测也存在成本高、可能引发疾病传播风险、伦理等问题 。不同地区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响应措施,并通过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不断提高核酸检测能力等 , 实现当前疫情的控制和可能暴发的早期预防 。
第六篇文章
无症状感染者在新冠肺炎大流行中的作用
无症状感染者是新冠肺炎流行的重要传染源 , 监测、报告和管理无症状感染者是必要的 。
(北京大学团队:高文静 , 吕筠 , 庞元捷 , 李立明)
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对于新冠大流行的作用尚存争议 。与多数国家不同的是 , 我国将无症状感染者与确诊病例分别进行统计和报告 , 这一举措为评估无症状感染者对于大流行的意义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基础 。无症状感染者分为隐性感染和潜伏期感染两种形式 , 它们对于公共卫生防控的意义不同 , 前者在人群中的分布反映的是病毒的生物学特征 , 后者的分布则更反映确诊病例早期发现的能力 。无论是哪一类无症状感染者 , 均具有传染性 , 且数量大 , 表现隐匿 , 是造成新冠肺炎传播流行的重要传染源 。因此 , 对无症状感染者进行监测、报告和管理都是必要的 。在我国 , 人群筛查和隔离无症状感染者 , 有效阻断了新冠肺炎的社区传播 。新冠病毒不同毒株对应的无症状感染者的特点可能不同 , 但是德尔塔毒株发现之后无症状感染者仍占有相当一部分比例 。随着疫情形势不断变化 , 无症状感染者的作用仍然不容忽视 。我国对于无症状感染者管理的经验 , 对于当前处于新冠肺炎低水平流行的国家 , 或者新冠肺炎接近消除之时 , 以及今后新发传染病的早期应对阶段 , 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第七篇文章
中国的预防与控制经验:14天隔离政策的有效性
14天隔离政策是有效的 , 满足当前入境人员隔离成本、本土疫情防控的需要 。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团队:屠鸿薇 , 胡克岐 , 张萌 , 庄雅丽 , 宋铁)
在新冠疫情防控中 , 隔离是一种防控境外输入疫情的有效手段 。根据WHO的防控指南 , 对于接触过新冠肺炎患者或疑似感染者的人员需要在特定设施或家中隔离14天 。然而 , 不同国家对入境人员的管控措施存在较大的差异 。由于超长潜伏期或无症状感染者导致的疫情暴发以及更强传播能力的突变株的流行 , 部分国家或地区不断加强对入境人员的隔离管控;而部分国家或地区则对入境人员几乎不采取隔离措施 , 仅对发病阶段的人员要求保持社交距离和防护等宽松措施 。因此需要开展分析以确定14天隔离措施在控制输入性流行病方面是否有效和充分 。结合现有科学证据和广东精准防控的经验 , 文章总结分析如下:新冠病毒的潜伏期约为5-6日 , 部分突变株则具有更短的潜伏期;绝大部分确诊病例于感染后的14天内发病;无症状感染者的传播能力弱于确诊病例;广东省数据显示在所有入境核酸阳性人员中 , 仅2%的入境人员在14天隔离后检测出核酸阳性 , 且均未引起新冠肺炎的本地流行;已完成疫苗接种的人员仍可能携带新冠病毒或再次感染 , 入境仍需隔离 。基于此 , 14天的隔离期已满足当前入境人员隔离成本、本土疫情防控的需要 , 是中国防控的成功经验之一 。同时 , 为了提高防控效率 , 有必要建立对复阳病例和新发感染病例的高效识别 , 以评估在特殊条件下入境人员的诱发本地流行的风险 。此外 , 未来需要监测新型SARS-CoV-2变异体的病毒特性 , 为隔离政策调整提供充足的数据基础与依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