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丨李锡琴:相信善良

【夜雨丨李锡琴:相信善良】本文转自:上游新闻
夜雨丨李锡琴:相信善良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相信善良
李锡琴
我在城里搬过一次家 , 在第一个小区生活了二十年 , 到如今搬离四年了 , 但时不时还会有邮件发到原来的小区 。那小区门口 , 有一位开小店的孃孃(重庆将阿姨叫孃孃) , 我走后 , 她主动帮我收捡着邮件 。先是打电话通知我去拿 , 我反倒觉得麻烦 , 要她收好就行 , 我原来的房子没卖 , 时不时地要去 , 说我去的给我就行 。就这样 , 她数年如一日地帮着我 , 但我一直叫她“孃孃” , 却连她姓啥都不知 。
这不能全怪我大条 , 似乎城里人一般都不怎么相互问得过多 , 比如我现住的单元楼 , 共三十层 , 每层七户 , 算起来有两百多户 , 平均每户三个人 , 我先生说 , 相当于原来农村的一个很大的大队了 。可是 , 大家每天乘一个电梯上上下下 , 从一个单元门进进出出 , 热情的 , 会点头礼节性地打声招呼 , 多数人则共处两平米不到的狭窄空间 , 却视而不见 , 那境界真个是“目中无人” , 更不了说对方姓什名谁了 。
这样说来 , 我对帮助我的热心人连她姓啥都没问过 , 这在城市人际关系的大背景下 , 似乎顺理成章 , 并非全是我的错 , 大家都如此 , 我怎么好去犯人家之忌呢?
我的老家在重庆农村 , 村子叫邹家湾 , 十几户人家 。因地势较平 , 坐落得零散 , 没有谁家屋子共墙 , 少则隔着水沟、过道 , 多则隔着能晒千斤稻谷的大坝子 。但是 , 村东头端着一碗饭 , 挨家吃到村西头 , 趁吃饭时间大家空 , 好找人聊天 , 二是顺便看看各家吃啥菜 , 上眼的就顺一筷子 , 因此 , 从家里端碗饭出来 , 不用带菜 。至于哪家哪户有大事小事 , 无需请 , 都会主动来帮忙 , 不计较报酬得失 。大概 , 自古人们乐于群居 , 从而出现了村子并存续至今 , 就是为了好相互帮衬 , 共建谐和的生活环境 。
考入师范时我十五六岁 , 之前都是农村户口 , 但实际从十二三岁起 , 我就离开农村进城上学了 , 除了寒暑假 , 都在城里的学校 , 直到如今 , 数十年过去了 , 奇怪的是 , 夜里做梦的场景 , 基本上是老家所在的农村 , 梦见的人 , 也多半是儿时记忆里的乡亲伙伴 。反观我进城后的生活习惯 , 言语行事 , 甚至日常思维方式 , 都很大程度上延续了农村老家时的 , 比如 , 我为了换房 , 别人建议我到新城买洋房 , 可我买了套二手房 , 只因为 , 在城市高耸的水泥森林里 , 它有一个露台 , 可以改造为菜地 , 让我能再次体验到小时候 , 妈妈一边点火做饭 , 一边叫我 , 去自家土里摘几个茄子 , 或者砍一棵白菜 。有时候 , 自家土里没有 , 让我去村里别家去要 , 至于去哪家 , 全凭妈妈随兴“点单” 。
如果 , 称村里的人为乡里乡亲 , 多出于互相帮衬的话 , 那么 , 对外村来人的帮助、关照 , 那就完全出于善良的本心了 。
我家有一个不是亲戚的亲戚 , 据我妈说 , 他从小没爹没妈 , 有一次跟他奶奶赶场 , 跟我的奶奶搭话投缘 , 我家离场上较近 , 奶奶就顺了一句话“去家里吃了饭再回去嘛” , 于是祖孙俩就来我家了 。不久 , 他奶奶去世了 , 但他却没忘常来我家 。记得他每次来我家从没主动说过话 , 我妈问他一句他回一句 , 有时连回也不回 , 更不能指望他能帮我们这个最缺劳力的家做点什么事;还记得 , 他每次来吃一顿饭就走 , 吃饭时只顾吃 , 也不究竟客气 , 通常是我们姊妹还没架势吃 , 菜碗就空了 。我特别记得 , 有一次妈妈重感冒 , 没精神做饭 , 我们姊妹都小 , 不会做 , 妈妈就让把我们闹腾好几次想吃 , 却都不舍得吃的两斤挂面给他 , 让他拿回家自己煮 。等他走后 , 我愤愤地问妈妈:“我和弟妹们早想吃了你也不煮 , 却给了傻子?”妈妈说:“正因他傻 , 他更需要帮助 。他是饿了才来的 , 客走旺家门 , 这也是瞧得起我们家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