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自内心的选择,都值得尊重与支持( 二 )


生命无常 , 我们应该珍视我们与亲人之间的每一次聚散离合 , 把我们对彼此的爱与关心适时去表达 , 这样既能告慰远行的亲人 , 也能让我们内心的温情多于遗憾 。
范桄博:我的老姥娘(我爸爸的姥娘) , 离开时已经超过百岁高龄 。送别她的人群 , 一眼都望不到边 , 大家表达的情绪 , 除了哀念 , 更多的是感恩 。在战争年代 , 她协同丈夫掩护革命战士 , 和日本侵略者对抗 , 斗智斗勇;在和平年代 , 她养育晚辈 , 给亲朋好友 , 甚至陌生人提供无私的帮助 。她纯粹的性格 , 简单又不平凡的生命 , 配得上所有形式的送别 。
王静:婆婆去世时 , 我在身边 , 看到已经被肝癌折磨许久的老人 , 挣扎一下 , 突然露出了孩子般天真的笑容 , 再探鼻息 , 已经仙去了 。内心悲痛清楚地知道 , 我们永远失去了她 。但是仍隐约期待:老人最后那个天真甜美的笑容 , 是否意味着 , 她已经见到了自己去世多年的母亲?只有回到母亲的怀抱 , 才会有那么舒心的笑吧?

如果您身边曾有某个生命的逝去让您久久无法释怀 , 您是如何自我疗愈的?
陈蒙蒙:我会放肆地哭泣 , 让我的悲伤尽情流淌 , 而不是故作坚强 , 当作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 。接下来 , 我会去听他听过的歌 , 去他去过的老房子 , 走他走过的路 。会在晚上点一盏台灯 , 给他写信 , 告诉他 , 他对我来说是多么重要 , 我依然如此爱他念他 。
慢慢地 , 我会好好地继续着自己的生活 , 也会继续与远行的他建立联接 。我会用他喜欢方式去做一些事情 , 或者去做他没有做完的事 , 在这些事情的推进过程中 , 我会发现我与他之间的联结更为紧密了 , 同时也建立了新的一个内心平衡模式 。
范桄博:奶奶离开的时候 , 我还是个医学生 , 我还尝试着用一些药物去帮助她对抗疾病 , 但是她的病情漫长又严重 , 最终 , 我都没能当面和她“道别” 。尽管在临床实践中 , 也经历过一些生离死别 , 但还是很纠结:为什么自己这么无能为力?!很多人 , 可能像我一样 , 会通过“忙碌、劳累” , 来转移注意力 , 用体力的消耗来冲淡内心的忧郁 。我想应该是工作中更多的康复病例 , 让我们体会到更多的欣慰和满足吧 。奶奶对我说:你是好样的 , 因为医生是有用的人 。我让自己变得越来越有用 , 奶奶应该就会越来越幸福吧 。
王静:我11岁的时候 , 最疼爱我的姥姥去世 , 时间恰好是我小升初考试那天 。考完试回老家 , 见到的 , 是冰冷的棺材 , 我当时就晕厥过去了 。后来 , 妈妈祭祀都带上我 , 随便我怎么做 , 会不会哭、是不是磕头、有没有念念有词 , 都由着我 。慢慢地 , 我终于可以走出没能送别姥姥的伤痛 , 学会了安慰自己 , 懂得了祭奠的重要性 。
从心理咨询的视角来看 , 面对亲人的死亡 , 假如做到“生死两安” , 就可以使人更容易接受这个丧失的现实了 。我小时候跟在妈妈身边去给姥姥上坟 , 得以有机会感受现实的情境 , 充分接纳姥姥已经去世的现实 , 最终带着她对我的祝福 , 安心地生活下去 。

假如面对孩子 , 您将如何回答“什么是死亡?”这样的问题?
陈蒙蒙:面对5岁以上的孩子 , 可以用具体的解释 , 让孩子理解死亡的概念 , 死亡就是心跳停止、没有呼吸、不能说话、不能吃饭等等 。结合生活中的现象给孩子解释 , 比如鲜花凋零了 , 家里养过的小动物去世了 , 让孩子慢慢了解死亡 。此外 , 还可以陪孩子一起读生命故事绘本 , 推荐绘本《活100万次的猫》《一片叶子落下来》等 , 给孩子展示生命的过程 , 让孩子认识到生命存在的价值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