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 2019-2020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之朦胧诗

什么是朦胧诗?80年代以前的朦胧诗和当代诗歌有什么区别?
朦胧诗有时被称为“新诗潮”,最早出现在1980年的张文,后来最初带有贬义的“朦胧诗”一词被广泛认为是一个积极的概念。其实,“朦胧诗”不仅仅是指某种诗歌创作,也是指一群诗人,而是指一种文学潮流。其存在意义基本上是基于对“文革”的质疑和批判,因其不透明性和多义性而被称为“朦胧诗”。
朦胧诗成长于文革时期,可以追溯到白洋淀诗人群落的地下创作,由一群知青诗人在河北安新白洋淀插队组成。诗人有黄翔、食指、芒克、多多、根子。“文革”后,一些与“白洋淀诗人群落”风格倾向相近的诗歌开始以散见于报刊。1980年,《福建文学》、《诗歌杂志》发表了北岛、舒婷、顾城、、等的诗。朦胧诗纷纷完全浮出水面,形成创作潮流。
朦胧诗的内容特征主要表现在对五四人文精神的继承;
一是从人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价值角度,对动荡时代的苦难历史、人性的毁灭和理性的丧失进行反思和批判,直接继承了中国知识分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尤其是五四以来的战斗精神。
其次,对自由人格的追求和对奴性人格的否定,对个体价值的肯定和主体情感的宣泄,以及完成这一过程的强烈愿望和信念,体现了一定的自我反思精神;第三,它重建了一整套不同于十七年诗歌的价值观和信仰,改写了以往诗歌中简单描述“现实”和图形政策的传统模式,将诗歌视为探索人生的重要方式。
从审美风格来看,朦胧诗有以下明显特征
首先,它打破了现实主义的审美模式,从现实主义到写意,从具象到抽象,从实物到图像,从清晰到模糊。它不是着眼于对一个场景和一个过程的具体描述,一种政治情感的表达或“升华”,而是着眼于多变、曲折、复杂的主题世界。其次,打破以往诗歌的线性因果关系或单向直接表达,作品由主情和情感流的内在曲线构成,情感分散辐射;主题的多义性和情感的多向性取代了过去的平面状态,在结构上实现了真正的“自由”,即外在形式完全由内在情感的节奏、特征和状态决定。(三、采用类似早期象征主义的艺术手法,运用符号、暗示、通感等。,用图像的模糊性、闪烁的思想、跳跃的转移和切换、瞬间的情感捕捉等来代替图像和意图的清晰性。,都是它的典型特征。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现代主义有哪些特点?朦胧诗的特点是现代主义吗?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本身有着非常复杂的背景。严格来说,现代主义不是一个流派,而是一种文学思潮(包括艺术、音乐、戏剧、建筑等)。)由众多具有现代主义创作手法的流派形成。现代主义作为欧美第一个文学思潮,早在上世纪初就传入中国。作为一种创作手法,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现代主义文学思潮进入封闭了40年的中国,出现了一股借鉴、模仿、学习西方现代主义的文学思潮。就其规模和影响而言,它远远超出了文艺的范围,可以说是一股席卷整个中国社会的文化思潮。
陈思和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指出,文革后中国文坛对现代文学意识的追求,起初仅限于对现代主义艺术技巧的探索,但很快就表现出作家对现实生活的矛盾和个人存在意义的整体思考,不可避免地会在学术界引起不同的看法甚至争议。20世纪80年代初,对西方现代主义的评价成为文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并引发了一场关于现代主义文学的争论。从70年代后期"伤痕文学"的蓬勃兴起,到80年代对电影《心爱的人》的批判;从20世纪80年代初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讨论,到1983年对人道主义和异化的批判,展示了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曲折。1985年后,中国的现代主义思潮不再是禁区,现代技巧和意识已经被知识界普遍接受,不再以异端的姿态出现,当代文学创作在表现艺术方面得到了质的提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