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达内 徐达内:从媒体札记走出的生意人
一、追风者|站在互联网加的风口浪尖,寻找最具创新性的追风者
文章图片
作为一个70岁的老人,徐达内总是对新事物保持警惕。“为什么别人不做?天上会掉馅饼在你头上吗?”
创建“新名单”后,他开始反思自己“过于谨慎”的性格。“90后,我不会这么想。他们会认为这应该由我来做。”他鼓励他的同事们勇敢地站起来。“你总觉得高处不胜寒。如果你用脚尖站着,你可能会感觉到。”
在他看来,踮起脚尖的勇气关系到创业的成败。
我喜欢齐达内的徐达内
徐达内最近有点忙。
前不久,《新榜单》宣布完成2020万元人民币的A系列融资,估值2亿。作为创始人兼CEO,他不是在见客户,就是在去见客户的路上。
在他的愿景中,“新榜单”不仅仅是一个统计微信微信官方账号阅读量的第三方数据采集和监控服务平台,更是一个可以为政府和企业客户提供数据咨询、媒体营销、版权开发和资金对接的“智库”。
新列表的核心是数据。“数据收集,其实每个人都可以;但要实现大规模、稳定、持续的采集,就要看团队的技术能力。”徐达内对此非常有信心。“前段时间微信换了数据接口,我们是唯一正常的收藏。”
在北京一家五星级酒店的餐厅里,这位有着一张裂开的中国脸的中年男子邀请采访人员们一起吃早餐,并围绕着侃侃的数据聊着天,不时地带着温和的微笑侧身思考。前一天晚上,徐达内匆匆赶往北京。上午和采访人员见面后,中午又要去亦庄参加一个晚宴。
见面的时候,北京沉浸在秋雨里,湿气肆虐空,就像南方的冬天。七年前,在类似的环境下,徐达内开始了他的主要写作生涯《媒体笔记》。
2008年初,他因暴风雪困在安徽,突然接到朋友方三文的电话:“你看,我们网站上艳照门的话题太牛逼了!”闲来无事的时候,徐达内写了一篇分析文章,在不同的门户网站上报道“艳照门”。在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工作的前同事高松看到了他。对方邀请他,“来这里写个专栏。”
起初,这支笔的名字是“老徐”,高松摇摇头,“再想想”。"那么徐达内,是谁让我喜欢齐达内的?"笔名是固定的,但是写文章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每次写作,徐达内都要阅读30多家日报的头版、新闻版面和评论版面,还要阅读300至400条微博、微信和意见领袖的评论。
Media Notes以其优雅和谐的风格和独特的尖角赢得了众多粉丝,被亲切地称为“煤渣”。即使是跟随他创业的员工,很多都是“看着媒体笔记长大的”。
2013年《媒体笔记》获得亚洲出版行业协会年度“优秀新闻奖”。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前总编辑张丽粉曾表示:“媒体笔记已经成为中国公共生活中一个独特的舆论标尺,一个新闻议程的监控屏幕,它拆解了新闻、媒体人和宣传当局之间的微妙互动。感受中国事件的心跳。”
爱惜羽毛的徐达内对每篇文章都倾注了大量心血。然而,他发现,由于缺乏量化标准,“选择什么材料纳入专栏,有时心里没有底。”
直到去年7月25日,微信打开了它的阅读数据,他发现很多热门内容的阅读其实很少。他和朋友商量,或者他做了个微信官方账号列表,看看谁最火。
五天后,排行榜第一期通过Media Notes在微信官方账号发布,阅读文章远远超过平时,甚至有人主动找他要求进入排行榜。徐达内发现了这个领域的商机。几天后,他和他的朋友们成立了一个项目小组,注册了公众名“新媒体排行榜”(后更名为“新排行榜”),甚至“忽悠”了这个刚来《媒体笔记》实习的小女孩,成为第一代“排行榜姐妹”。
推荐阅读
- 南阳市骨科医院疼痛科徐东:幸福的逆行者
- 朋友圈里寻线索,徐汇民警帮助走失一周的“小哈”回家
- 徐志摩和陆小曼:一个是有妇之夫,一个是已婚女人
- 太原清徐县:年味渐浓,市民采购年货忙
- 留徐过年请放心!我市节前“菜篮子”量足价稳物丰
- 人居环境“三步走”丨庆云县徐园子乡掀起春节“大扫除”新高潮
- 为什么徐志摩死于空难后,大家都把矛头都指向了陆小曼?
- 徐希平:做好“中国特色”创新药 打造慢病防治样本
- 成年人的沉默,就是默认
- @徐汇的阿姨爷叔,长者运动健康之家喊你来锻炼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