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书评 人生如围城|评析钱钟书先生的《围城》

【围城书评 人生如围城|评析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围城》是钱钟书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这部小说通过对主人公方红俭的人生历程的阐述,深刻批判了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社会,深刻反思和剖析了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产生了对人生和人生意义的哲学思考。

孙柔嘉-智慧
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江洋先生在评论《围城》时,曾说孙柔嘉是一个没有目标,没有计划,只有自己想法的人。的确,小说中方鸿渐和孙柔嘉结婚后,很多事情都没有达成一致,双方都不愿意妥协,所以只有争吵。本质上,孙柔嘉是一个有着独特意义和大智慧的人,是一个隐藏在没有主见的表象下有主见的女人,是一个善于心机和占有欲的女人。这是一个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人物形象,具有中国道家文化中的“女性气质”和中国政治文化中的“权术”特征。她不仅掌控着自己的婚姻、人生和命运,也掌控着方红俭的婚姻、人生和命运。从一开始,孙柔嘉就用了一些“小伎俩”让自己和方鸿渐步入婚姻殿堂,但另一方面也能表现出他追求爱情的自由和勇气,不受封建思想的束缚。事实上,孙柔嘉对封建旧思想的厌恶可以从很多细节中看出,包括她第一次访问方嘉,以及她没有按照传统的封建礼仪向她的祖先鞠躬。婚后她没有选择做全职太太,而是自己工作,经济独立。这就是他的智慧所在。因此,孙柔嘉的形象具有独特的意义。她反对封建守旧的思想,她的身上也体现了一定的女性独立意识。
二,主题思想意蕴分析
所谓“围城”,正如小说中的人物所说,来源于两个欧洲成语,意思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跑”。它仍然描绘了人类理想主义和幻灭的永恒循环。《围城》的思想意蕴也是深刻的、多层次的。在这个永恒的循环中,钱钟书先生传达了对社会、文化、人生的批判。
社会批评
《围城》的直接背景是1937年及其后几年,也就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时期。因此,当时的社会复杂而黑暗。黑暗社会就像一座被围困的城市,困住了这个城市的所有人,使人们的生活黑暗,内心黑暗。小说还描绘了三闾大学的内讧,官场的腐朽,内地农村的落后,教育界和知识界的腐败。作者以戏谑的笔调生动地勾勒了复杂的知识分子生活,展现了一幅灰色的中国知识分子生活图景。作者想通过主人公方红俭的眼睛和他的人生历程来看到和体验这个社会的黑暗和腐败,揭示知识阶级的悲剧性堕落,从而彻底否定这个阶级赖以生存的绝望的腐败社会。
文化批评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也是中国古代文明与西方文明不断碰撞融合的时期。在此之前,新文化运动把中国文化的希望寄托在西方文明身上,试图借助西方文明的传播和介入,来改良和完善中国传统文化。小说中,作者首先批判西方文化,主角方鸿渐留学的目的是“美化门框”。回国后,他处于有限的西方文化和封建守旧文化的混合状态。当时社会上的知识分子有崇洋媚外的心态,但只有皮毛般少的真正的西方文化知识。其实这是对传统旧式文化的反思。比如,虽然孙柔嘉讨厌封建守旧的思想,但她仍然能看到守旧女性的面孔。小说正是通过对这些人物的病态性格、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和行为的分析,深刻地反映和批判了中国传统的封建保守文化。三,人生的哲学思考
表面上是对婚姻、爱情、职业等人生追求的迷茫和彷徨。,含蓄地指向生活中“围城”的存在,并上升到人类的局限,而对欲望和追求的向往终究逃不出悲凉的结局,从而引领人们去探寻生命情怀的深层哲学。这就是《围城》最大的意义。无论是方鸿渐在婚恋上还是事业上被困在“围城”里,他们最终都会归结为方鸿渐人生中的“围城”。作者通过对主人公方红俭生活经历的叙述,传达了他对生活的哲学思考:生活被一座城市包围,存在着永恒的困惑和困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