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标抢注 恶意抢注商标何时了( 二 )


与此同时,恶意抢注严重影响了诚信经营者的正常经营,不仅使其他经营者更难成功申请注册商标,也使其受到恶意抢注经营者投诉的骚扰,疲于应对侵权诉讼。另一方面,为了避免企业注册商标的窘境,不少企业走上了多类别甚至全类别注册同一商标的无奈之路,造成了社会资源的不必要浪费,进一步加剧了商标资源的短缺。
既然恶意抢注商标不合理也不合法,那么一些商家为何还要铤而走险?除了考问无德抢注者之外,申请商标门槛低、注册成本低、监管缺位等也成为重要原因。
低成本高回报,催生职业“投机者”
随着我国商标注册程序优化、注册周期缩短、注册成本降低,商标抢注一度“火爆”。
在广东、浙江、福建等沿海地区,甚至出现了专业的“炒房客”。他们注册一个商标只需100元,但成功转卖的价格从几万元到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不等。有些人赚了很多钱。
据已转行的商标抢注人陈某透露,2017年前后他曾投入5000元注册了几件商标,注册成功后转手拿到了50万元的“天价回报”。
陈某表示,为了加强知识产权建设,鼓励商标注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降低商标注册费用。2015年10月,商标局发布公告,将商标注册费标准从800元下调至600元,之后又下调至300元。如此低的申请成本激发了商家申请商标的热情,但也有人利用优惠政策,导致商标申请激增。
“申请商标门槛并没有想象中高,商标注册申请适用‘申请在先’和‘使用在先’原则,简单地说,越早提出申请,越可能被核准。”陈某说,有的企业和商标抢注人对中外热点格外敏感,一旦发现马上“出手”,有的甚至能囤几十个热门商标在手里。
周崇信律师也认为,看一些商标抢注行为,本质上与知识产权制度设计的目的背道而驰。由于商标注册成本不断降低,注册手段便利,商标升值潜力巨大,争相注册商标、囤积商标、高价出售已成为灰色利益链。
此外,还有法律人士提出,违法注册商标的处罚金额并不算高,震慑力不足,导致人们对于商标注册相关法律的守法意识较为薄弱,恶意、非正常注册商标行为屡屡发生。
但有些企业只关注眼前的经济利益,缺乏保护自己商标的意识,没有专业代理人给予正确的评价和提示,这也使得商标被注册的现象屡见不鲜。
恶意抢注抢标,当心输了官司又赔钱
“2019年,人民法院审结了多起恶意抢注案件,使恶意抢注的当事人败诉、赔钱。谁违法,谁就要付出代价。”
日前,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副庭长林广海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对于恶意抢注商标行为,近年来人民法院采取多项举措,形成组合拳,严格规制恶意抢注商标。
“一是通过案件裁判规范,二是通过司法政策规范,三是通过价值引领规范。”林光海表示,人民法院坚持“商标是为了使用,不是为了炒作”的价值取向,拒绝保护恶意注册商标并依法转让牟利。从恶意申请到恶意转让,整个链条都要管好,让恶意抢注无利可图。
此外,人民法院还将进一步畅通与国家知识产权局等有关部门的信息交流共享机制,加强对恶意抢注商标申请人、代理人及有关企业的监控,研究将不诚信诉讼行为人纳入征信系统,形成共建共治的威慑力。
4月23日,国家知识产权局还表示,将继续严厉打击遏制商标囤积和恶意注册行为,大力开展“商标审查质量提升年”,进一步提高审查裁定标准,规范商标代理行为,推动商标审查裁定高质量发展。
事实上,我国法律多年来对于商标恶意抢注的行为从未姑息,相关法律体系也日趋完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