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里洞庭湖 八百里洞庭湖 今昔盛衰演变

八百里洞庭湖 八百里洞庭湖 今昔盛衰演变


文章图片

洞庭湖岳阳楼
“云梦谷雾,围困岳阳”。
这是孟浩然描写洞庭湖的诗句,能让我们想起唐代的壮丽景色。洞庭湖在古代被称为云梦,但最初的云梦大泽湖并不是指洞庭湖,而是位于今天湖北省的夏季沼泽。
战国后期,由于泥沙淤积,云梦泽被分为两部分,即长江以北成为沼泽地带,而长江以南则保持着一片广阔的湖泊。从此不再叫云梦,但这个大湖叫洞庭湖,因为湖中有一座君山,原名洞庭山。《费翔寺略》曰:“洞庭乃神仙洞府之一,名曰洞庭。后人以洪水大、无利而闻名,故称洞庭湖为洞庭湖。

八百里洞庭湖 八百里洞庭湖 今昔盛衰演变


文章图片

东晋南朝时期,洞庭湖的方圆在500里之外。由于荆江洪水灌溉落后,洞庭湖进一步扩大,取代云梦泽成为长江调蓄洪水的天然场所。每年汛期,越来越多的河流从城陵矶涌入洞庭湖,迫使洞庭湖“南连草,西吞红砂,绵延七八百里”。汛期,湖区面积达到6000多平方公里,洞庭湖进入鼎盛时期。
宋代以后,曾经“湖之高江低,湖入江河”的河湖关系,逐渐演变为“河高湖低,江河入湖”的格局,洞庭湖洪水泛滥日益严重。元明清时期,随着荆江大堤的不断修筑和腧穴关闭的时机,江河事端加剧,荆江大堤和湖区频繁崩塌。河湖关系的紧张表明,自宋代以来,河湖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人的因素成为河湖关系变异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八百里洞庭湖 八百里洞庭湖 今昔盛衰演变


文章图片

1524年荆江北岸最后一个“豪点”被封堵后,荆江大堤连成一线,1860年,荆江南岸荷塘决口前300多年,河湖关系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湖区农业生产稳步发展,人口从20万左右增加到150万左右。换句话说,洞庭湖的鼎盛时期持续了300多年。
清咸丰二年,靖江南岸荷塘崩塌,无法修复;咸丰十年,发生了一场大洪水,扩大了原来的缺口,冲出了一条荷塘河。清同治九年,又一次历史罕见的洪水导致靖江南岸的松滋河溃决,当年淤塞,同治十三年再次溃决。洪水再次冲出松滋河。也就是说,自1873年以来,荆江洪水形成了从松子口、太平口、大内口、条仙口流入洞庭湖的局面。

八百里洞庭湖 八百里洞庭湖 今昔盛衰演变


文章图片

【八百里洞庭湖 八百里洞庭湖 今昔盛衰演变】1860年至1873年的十四年,成为洞庭湖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四港分流不仅加剧了洞庭湖区的洪涝灾害,而且给洞庭湖带来了大量泥沙。洪水从城陵矶流入长江,但泥沙淤积在洞庭湖。
四湖泥沙淤积形成的河口三角洲由西北向东南推进,加速了洞庭湖滩地的发育。沉积和海滩的迅速扩张导致了湖区的大量填海。湖水变成了沙滩,沙滩变成了荒地和湖田。洞庭湖人开始退入水中。湖滨堤岸,如鳞,生生不息,一直与水争地。据统计,截至清末,洞庭湖共有堤防1094座。

八百里洞庭湖 八百里洞庭湖 今昔盛衰演变


文章图片

洞庭魏奋示意图
20世纪40年代中期,洞庭湖已经是一片广阔的海滩,湖体支离破碎,港口盘根错节。
根据近年来的实测,洞庭湖每年平均淤积泥沙9800万立方米,水面面积以每年18平方公里左右的平均速度急剧下降。1650年至1852年,湖面面积约6000平方公里,体积约400亿立方米以上;到1949年,这个湖泊已经缩小到4350平方公里,容积约为293亿立方米。到20世纪90年代初,这个湖已经缩小到2691平方公里。中国最大淡水湖的地位不得不让位于鄱阳湖。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