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美食 “老味道”穿上“新衣裳” 宁德美食换新妆
【宁德美食 “老味道”穿上“新衣裳” 宁德美食换新妆】
文章图片
福安市培育以沐阳线为代表的小作坊产品集中加工区试点项目。
说到美食,人们爱吃米粉、肉丸、白糯米和麦芽糖...这些记忆中的“老味道”大多来自民间作坊。对于小食品生产车间来说,消费者喜爱味道好、价格低,但担心卫生和食品质量。
多年来,宁德市市场监管部门一直指导小作坊规范生产、持证经营。今年7月1日,宁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率先在小作坊目录内销售各类食品包装,包装上印有食品标签和详细信息。整改后,宁德的小作坊开始转型为“优美”整理作坊。
“老味道”穿上“新衣服”
说起柘荣小吃,人们想到的是牛肉丸和鱼饺。二十多年前,鱼饺是宁德小吃店的“镇店之宝”。去年,柘荣的一家熟食作坊在市场监管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拿到了证书,正式开始生产鱼饺。从今年7月1日开始,这个小作坊的鱼水饺穿上“新衣”,走进超市,搭上电商快车,销往全国各地。
“我个人体会到了有身份的食物的快乐!”车间的主人林慧珍非常高兴。她很努力地不让煮好的鱼饺子破皮,让它们在嘴里吃起来口感饱满。她经历了无数次的尝试和改进,从饺子皮封口的力度和方向到馅料的准备。
包好鱼饺后,放入水中煮15分钟,取出放凉,包装贴上标签,冷藏保存。顾客购买后,可以在沸水中煮2~3分钟。小鱼饺子,皮薄馅足,“一个个吃愁”,妙不可言。最重要的是,现在它终于有了自己的身份,消费者在购买时感到放心。
经过努力,截至目前,宁德市240家持证小作坊中已有171家实现了包装销售,包装品类包括黄酒、米粉、湿面、豆制品等。
“散兵”变成了“正规军”
“老板,我想买湿面条,帮我称3块钱。”“好了,我们来了!”在周宁的一家面条加工车间里,老板杨忙得不可开交,不时有顾客来买手工面条。杨和他的妻子已经做面条30年了,车间在他们自己家里。夫妻俩爱干净,每天保持车间干净。邻居成了这里的常客。
杨说,以前不知道怎么申请小作坊认证,不知道自己的生产条件是否符合规格,没有包装销售意识。市场监管部门派人到现场检查,指导他们准备申请材料,填写申请表和各种制度记录,并对车间布局、卫生和设备进行现场指导。
2016年,杨申请了食品生产车间批准证书,正式编入“正规军”。根据规定,批准证书的有效期为3年。现在挂在墙上的是他的第二张批准证书。“顾客到店后,看到我们有证件,环境卫生,我们愿意再次光临。”
小作坊数量多,分布广,很难规范化、精细化监管。宁德市市场监管部门在摸清现有小作坊的底数和基本情况后,对允许生产食品的小作坊进行了调查备案。同时向小食品作坊商户宣传登记服务指南,一次性告知办理流程和材料要求,方便小作坊办理许可证。以小作坊食品的身份,像翅膀一样,飞入超市、农贸市场,并进入千家万户。
“新面貌”造就“大市场”
走进古田县杨珊镇的一家麦芽糖作坊,只见不同的功能块划分清晰,每个地方的台面一尘不染,各种工作用具根据需要合理摆放,环境光洁,食品加工、生产、包装全过程一目了然。
干净透明的加工环境、标准化的生产工艺、精湛的传统工艺,都为杉山麦芽糖的大市场提供了底气。
早在2017年,宁德就组织建立省级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示范点,并评选出33个小作坊示范模式,形成了一县一示范的示范带动格局。今年,宁德市市场监管部门继续遴选一批生产基础条件好、质量安全管控到位、市场口碑好的小作坊开展示范创建,遴选其中33家作为全市首批市级示范点。
推荐阅读
- 爱心义诊“进家门”!苏州市相城区黄桥街道方浜村贴心服务暖民心
- 连烧数月难寻因 河南小伙肺毁损 医生耗时一个月摸到发烧“开关”小伙写千字长文妙语连珠谢医护
- 常敲“一氧化碳中毒”警钟 科学防范 温暖过冬
- 博爱县月山镇:凝心聚力改善人居环境 村庄“旧貌换新颜”
-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外”兼并 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
- 夫妻“小别重逢”过后,男人会有这两个表现
- 新冠肺炎患者集中康复出院 “白衣战士”画新作:“相信阳光离我们不远了”
- 新春走基层丨杨国贵:“养牛倌”走上致富路
- 信阳浉河区:宜居环境助力幸福生活“节节高”
- 只想躺平?您可能是病了!“工作倦怠”正式成为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