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西黑陶 尼西黑陶 藏族传统生活器物的质朴之美

陶器是西藏最常用的日用器皿之一,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藏区制陶的主人要以村为生产单位,村民要拿前山的土,挖后山的草坯,在平地上烧制陶器。藏东最早的人类遗址卡罗村出土了2万多件黑陶等手工陶器。
香格里拉藏族村寨泥溪乡塘堆村是古茶马古道的必经之路,民间黑陶工艺在这里世代相传了3000多年。
所谓民间艺术,首先是它的功能性,而不是它的装饰性。随着工业瓷器、塑料制品、铜、铁、玻璃制品等以较低的价格进入藏家,这些传统制陶技艺受到很大冲击,西山丽黑陶也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尼西黑陶 尼西黑陶 藏族传统生活器物的质朴之美


文章图片

孙诺麒麟作坊的陶瓷艺术体验丁肖海为《论文|私人地理》栏目供稿,但谢绝转载。
在工艺上,西山丽黑陶保持了自己独立的方式——深黑色、无釉、哑光;坯体的原料为“红粘土”和“白粘土”,经粉碎后与风化石混合。在造型上,陶器先用古代的泥片和泥条装饰,然后用木制工具,如揉捏、冲压、刻划和镶嵌。烘烤后,将其放在平坦的地面上进行裸露燃烧。西山丽黑陶的裸烧很有特点,就是把干松木、松枝和松叶等可燃物放在坯体中间和周围,然后用麦麸或锯末把坯体盖紧并阴燃。生坯冷却后,变成黑色哑光陶,这是碳分子与泥浆的化学反应。
汤堆村有近百户以制作陶土为生。曾因《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而出名。黑陶煲炖的“西山丽黑陶”和“西山丽土鸡”都来自汤堆村,犹如大自然的馈赠。成为了滇藏线上的人文风情。为此,我来到汤堆村孙诺麒麟工坊,采访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孙诺麒麟长子洛桑恩珠先生。
50岁的洛桑恩柱先生长得很帅,留着小胡子,穿着像照片背心一样的工作服,看起来像美术学院的教授。洛桑大师十三岁开始学做陶器,做了三十七年。他的父亲孙诺奇林,十一岁开始制陶,六十七岁去世。他做陶器已经五十多年了。孙诺奇林先生寻求西山丽黑陶装饰的更多变化。他的代表作《藏八宝》是方浮雕,他敢于突破雕花。
如今,传承的任务来到了年过中年的洛桑恩珠。四兄弟中有三个坚持做陶器。只有三哥没有做陶器,因为他是庙里的活佛。洛桑恩珠的女婿也在做陶器,可谓是一个制陶世家。与工匠相比,洛桑勋爵更像一个修行者。他长期在家制作陶器,很少参加社交活动。一件黑陶作品,黑如漆,亮如镜,可能是上天赐给他的奖赏。

尼西黑陶 尼西黑陶 藏族传统生活器物的质朴之美


文章图片

泥溪乡塘堆村
你家什么时候开始做陶器的,一开始有什么动机吗?
洛桑西山丽乡塘堆村,是古茶马古道经过的地方。按照前人的说法,这里诞生的第一件陶器应该是一个垂直的小茶壶——“鸽子壶”,设计得像靴子形状。这一半塞在壁炉里,把手的另一半露出来。因为只煮了前半部分,所以手柄不烫,可以直接用来倒茶。我的祖先中有一位老人开始制作陶器。他只会做几种陶器——茶壶、茶壶和盛汤的容器。黑陶通常被用作寺院的生活用具、装饰品或佛教用具。村民们用它来煮酥油茶和汤。茶是大理的砖茶。传统陶器只有十多种,现在已经发展到80多种。
对我父亲那一代人来说,陶器最初是为了生活而制作的。做了几十年后,他觉得有义务继承这个民族的传统手工艺文化。国家也开始重视这个东西,慢慢把它变成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父亲做陶器已经50年了,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只中断了几年。不准他做陶器的时候,我看到他在我家三层悄悄做,我也没法让人听声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