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降息 金融月评|中国央行独有的降息效果

按照人民银行公布的最新金融统计数据,截止到9月末,全年的货币金融目标已大体完成。
首先,《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截至9月末,M2增速为10.9%,高于去年同期的8.4%和去年年末的8.7%;社会融资增速为13.5%,也高于去年同期和去年底的10.7%。

其次,易纲行长在第十二届陆家嘴论坛上表示,“全年人民币贷款将增加近20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将增加30多万亿元”。截至9月底,12个月滚动新增实体信贷融资规模已达20万亿,12个月滚动新增社会融资规模达35万亿。

从数量上看,无论是融资规模的净增长,还是融资的增速都基本实现,市场上并无异议。
但除了融资规模之外,宏观层对货币金融的目标还包括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关于此目标市场与政策层分歧不小。因为除了信贷利率在LPR利率下行和LPR置换叠加影响下,保持着下行态势,目前已经公开的最新一般贷款加权利率是二季度的5.26%,分别较上年末和上年同期下降了48基点和68基点。但同时金融市场的各类利率却自4月中下旬开始,持续上行,目前已经超过了疫情的利率水平,因此上期金融月评集中分析了“加息的三季度”。

除了利率的上升趋势,市场利率的波动也发生了变化。以隔夜回购利率为例,其利率中枢在5月中旬前呈下降趋势,5月中旬至8月中旬呈上升趋势,8月中旬后再次呈下降趋势。金融市场最重要的资本利率的波动体现了央行强调的“弹性”,但也改变了市场预期。比如,隔夜回购利率的波动幅度自8月中旬以来扩大了不少,其周波频率的最高和最低利率之间的利差多次超过100个基点,最宽处超过180个基点。

【中国降息 金融月评|中国央行独有的降息效果】随着市场利率上升、波动扩大,市场预期发生变化,商业银行同业存单、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券利率均出现明显上升,令市场担忧真实融资成本难以持续下降。因此,要求央行降低RRR甚至降息的市场声音不断。但从近期央行媒体吹风会释放的信号来看,市场的如意算盘无法实现。
因为本次疫情之后,央行对于实体融资成本的降低,更多强调依靠的多种政策工具的综合效果。截止到去年末,实体信贷信贷融资和债券融资的余额为175万亿,按照今年实体信贷和债券速度,不出意外的话,预计到年底实体信贷信贷融资和债券融资的余额将达到200万亿,而央行已经明确表示全年金融机构对市场主体让利1.5万亿的目标能够实现,相应对应着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实际下降幅度为75个基点,该降幅是2012年以来最大的降幅。如果再综合考虑未来可能的通胀压力以及资产泡沫以及境外市场外溢性影响,尤其是对“正常政策空间”尽可能保持的诉求,在融资规模和成本目标已实现的背景下,央行只需要稳健即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