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爱早起!市区运河两岸这俩“爱心粥屋”温暖凌晨的狮城( 二 )


采访人员发现 , 服务站虽小 , 环卫工们却像商量好了似的 , 这批走了 , 另外一批才来 。一问才知道 , 他们商量好把时间错开 , 分班轮流来吃饭 。“这已经很好啦!”大家都争着说 , 沧桑的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 。
为爱早起!市区运河两岸这俩“爱心粥屋”温暖凌晨的狮城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志愿者们精心制作爱心早餐
爱心服务站
那些为爱早起的人们
采访当天 , 采访人员凌晨5:20出发 , 5:40赶到河西服务站时 , 3名志愿者早就到了 。三大锅玉米粥、小米粥、八宝粥正熬着 , 案板上的咸菜刚切好、正装盘 。问他们几点到的 , 店长冯金梅说:“平时都是刘仁旺第一个到 , 今天他有事来不了 , 我们几个都想着不能晚了 , 结果大家不到5点都到了!”
曾经有人写过一篇文章 , 题目是《那一束光》 。那束光的开启者 , 就是被誉为“粥屋一哥”的刘仁旺 。“他是电业局职工 , 住在小王庄 , 每天凌晨4点多出发 , 第一个到粥屋 。我们都是5点以后到 。天黑漆漆的 , 路上空荡荡的 , 但只要看见粥屋的灯亮着 , 大家心里就踏实了 。”冯金梅说 。
采访时刘仁旺不在 , 但从大家的描述中 , 依稀可以看到那个为爱忙碌的身影:进门打开电源 , 从冰箱里拿出馒头 , 把熬粥的锅准备好……干活之外 , 他还是个能工巧匠 , 疏通下水道、自己掏钱改装水管 。冯金梅说想办法给他报销 , 他急了:“姐 , 做公益怎么还报销?!”
41岁的陈兴珂是一名医生 , 自己开有诊所 , 10年前就加入博爱人生 , 从事公益活动 。每天凌晨 , 他5点出发赶往粥屋 , 忙活到7点 , 再回家送孩子上学 。早上的时间这样匆忙 , 为什么还要来当志愿者?他说:“我平时工作很忙 , 做公益的时间少 。早起虽然紧张 , 但少睡点儿懒觉 , 就挤出时间来了 。每天早起做做好事 , 一天都开开心心的!”
志愿者李怡侠的情况与陈兴珂相似 , 她也要在7时左右离开 , 去上早班 。“人们说21天养成一个习惯 , 两个多月了 , 每天早起当志愿者 , 对我们来说 , 已经成了习惯 。”
6时左右 , 志愿者们陆续而来 , 在各自岗位上进行着开餐前的准备工作 。6:20 , 粥屋里饭菜飘香 , 志愿者们准备就绪 , 迎接第一批顶着寒气进门的环卫工人 。
6:45 , 用餐的人渐渐少了 。几名志愿者决定去河东服务站取馒头 , 采访人员与他们同行 。
开车驶过运河桥 , 行不多远 , 就到了目的地 。这里面积较大 , 志愿者们正在做着餐前的准备 。“我们早晨5:30开始工作 , 7点开饭 , 环卫工人们马上就到!”店长周淑云一边忙着手里的活儿 , 一边介绍 。
徐新 , 馒头组组长 , 她带领三四个人蒸馒头 , 供应两个服务站 。“每两天蒸一回馒头 , 每次一袋多面 , 576个馒头!”他们的工作量很大 , 要从早晨5:30一直干到8:30 , 15时还要把蒸好的馒头装袋放好 。
为了让环卫工和困难残障人士吃上一顿热乎乎的早饭 , 两个服务站的志愿者每天都在为爱早起、为爱奔波 。
店长日记
与“一姐”的101个鸡蛋
两个服务站各有一位店长、一位“一姐” 。她们年龄不同 , 经历各异 , 但为爱付出的故事 , 一样让人感动 。
河西服务站的店长冯金梅 , 是一位性格开朗、爱好广泛、颇具管理能力的老大姐 。从服务站成立那天起 , 她就撰写日记 , 记录感动 。采访中 , 她讲得最多的 , 是别人:大家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 , 今天你带个勺子 , 明天他带个油壶 , 很多厨房、家用的小物件 , 都是志愿者们带来的 。这里有老公益人 , 也有新面孔 , 大家为爱心而来 , 一个人作奉献 , 一群人受感染 。董顺义大哥是伤残军人 , 本来是享受服务的人群 , 他却甘当志愿者 , 每天早早赶来帮忙;李大姐拿来几千个一次性手套;南皮一位好心人每隔几天就送来豆腐;前一阵下雪 , 考虑到环卫工人太辛苦 , 一位爱心人士冒雪送来烧饼、鸡蛋和烧鸡;《沧州日报》摄影采访人员魏志广 , 每周都来 , 相机一放 , 就刷盘子洗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