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感染者的独白:我是一名男同性恋者,21岁那年我感染了艾滋病( 二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我为这些孩子们感到惋惜 。”
回忆起俞阳当时的状态 , 晓颖哥说了三个字:很糟糕 。“当时怎么开导也没用 , 他就陷在自己的情绪里走不出来 。”在青岛青同防艾志愿服务中心工作了8年的晓颖见过太多俞阳这样的例子 。
从2013年10月 , 青岛青同防艾志愿服务中心工作成立以来 , 晓颖就全职为各个群体提供艾防志愿服务 , 8年的时间里 , 免费提供了近10万人次的艾滋检测 。在那个不足10平米的检测室里 , 崩溃大哭、怀疑质询、逃避现实……太多的故事印刻在晓颖的脑海里 。
在俞阳最痛苦的日子里 , 晓颖成为他唯一的“树洞” , 排解他内心的抑郁 , 给予他面对生活的力量 。“就算不为自己 , 为了你的父母 , 也要好好活下去 。”晓颖的这句话最终把俞阳拉了回来 。3个月后 , 俞阳在不断的心理疏导下渐渐走了出来 。
“我们这里的感染者大多都是青壮年 , 看着他们 , 我真的特别惋惜 。”青春年少的他们 , 因一次本可避免的“失足”掉进了巨大的“深渊” 。为了避免更多的悲剧 , 晓颖和他的同伴们才更加坚定地走在艾防志愿的道路上 , 科普宣传、治疗干预、心理疏导……他们不仅是感染者的坚强依靠 , 更是也是奔走一线的“艾防斗士” 。
艾滋感染者的独白:我是一名男同性恋者,21岁那年我感染了艾滋病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张北川:“被掰弯”是不准确的
“如果知道是今天这种结果 , 你会后悔当初的选择吗?”
“不会 , 我觉得我喜欢男孩子没有错 , 这不是我能选择的 。”
如果没有高中那段际遇 , 俞阳是否也许不会成为男同?如果没有踏出那一步 , 他的生活是不是会不一样?
对此 , 采访人员采访了中国著名同性恋研究专家、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教授张北川 , 听完俞阳的故事 , 他认为“被掰弯”这一说法是不准确的 。
张北川告诉采访人员 , 就现有的科学研究证实 , 性向是具有生物学基础的 , 而这种生物学基础与基因有关 , 不论性向是男是女 , 都是先天决定的 。
“‘被掰弯’只是一种主观的解释 , 并没有客观依据 , 特殊际遇、人为干预等是不能改变性向的 , 同性恋不是病 。”张北川说 , 同性恋群体中不少人曾有过异性恋经历 , 但后来还是发现与同性相处更愉快 , 特别在青春发育期 , 很多青少年会渐渐发现自己的性向 , 这都是很正常的 。
同时 , 作为艾滋病防控专家的张北川也表示 , 同性恋与艾滋病感染完全是两个话题 , 不具备因果关系 。据国家监测数据发现 , 截止2020年10月 , 全国仅8%MSM(男男性行为者)感染HIV 。但在现有的HIV阳性者中 , 绝大多数经男男性接触感染 。就青岛疾控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 , 仅2021年1-10月新发现的HIV阳性者中 , 有83.4%是经男男性接触感染 , 这意味着艾滋预防在男同间至关重要 。
艾滋感染者的独白:我是一名男同性恋者,21岁那年我感染了艾滋病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这件事 , 我只告诉了姐姐 。”
如今距离确诊艾滋已两年有余 , 俞阳形容自己经历了一次重生 。现在的他积极接受着抗病毒治疗 , 找到了一份能养活自己的工作 , 每月寄一半工资给爸妈 。只不过他始终没有勇气向父母坦白 , 只把自己的情况告诉了姐姐:“我怕自己哪天出什么事儿 , 家里没人知道 。”
“我在学着好好生活 。”俞阳说 , 他学会了保护自己 , 学会了保护他人 , 习惯了将药片塞进钙片的空瓶子里 , 习惯了人多时偷偷钻进厕所里吞药 , 也习惯了常年不回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