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红影评 《青红》点评:一部电影,两种颜色,三个词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关键词来理解这部电影:城市梦,两代人,以及片名,青红。
城市梦
“青红”的英文标题是上海梦。不难想到王小帅导演的《十七岁的自行车》英文片名。这两部电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样的男女主角,同样的青春,当然,同样的都市主题。
对比《青红》和《十七岁骑车》中的都市主题,不难发现后者表现为“进入”,而前者表现为“回归”。《自行车》中城市主题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杂货店老板偷窥周迅扮演的城市女孩每天试穿不同的高跟鞋,结果就是所谓的“城市女孩”只是一个外国保姆,趁老板不在偷偷试穿老板的衣服。这样一个试图融入城市生活的异类的表达是暧昧的,带有很大的艺术修饰,而看《青红》中城市主题的表达是现实的,一点也不暧昧。
前面说过,青红的城市主题是“回归”,青红父母想要的是从“三线城市”回归一线城市。片中青红的父亲说,他只希望一家人有尊严地回到上海。在我看来,这种迫切的“回归”的希望,比起中国传统中的本土“故乡”概念,更是一种现实的因素。就像庆红的父亲为了不与时俱进,坚持每天听着被严重干扰的广播一样,上海对他或那群人来说,意味着“发达”多于“故土”。所以,这种“城市梦”并不是针对某个特定的城市,比如北京、上海、深圳,而是针对这些城市所象征的一种快速发展的文明。
而青红一代呢?青红跟父母冷战的时候跟小真说,谁想回上海?在我看来,这句话里抗拒父母的成分比抗拒上海的成分要高很多。可以看出,青红脸上的笑容很美,无论是穿了小根送的红色高跟鞋之后,还是在小真家里听到“颓废音乐”的流行歌曲时,这样的笑容在整部电影中很少出现在青红的脸上。这既包括爱情带来的喜悦,也包括以物件和音乐为象征的对现代性的向往。小真的表情比较直率。虽然从影片中可以猜到她是在这个“三线城市”长大的,但她还是装成了上海人,从她的很多言行就可以看出来。所以这种都市梦其实同时存在于两代人的心中。区别在于,是对青红和小真父母的现实考量,而更多的是对青红和小真的理想化愿景。
片中有一个细节值得玩味,就是上海话的对白出现了几次。然而,绝大多数上海话的对话都出现在有争议的场景中,比如父亲斥责晴红,比如小真与吕军私奔后,小真的父母与吕军的父母争吵。在我看来,这种待遇不仅仅是因为方言可以把内心的情绪从头到尾表达出来,更是因为这些三线城市的工作者是自我定位的,方言体现了他们的自尊态度。
导演王小帅在片尾说:我想把这部电影献给我的父母和所有像他们一样的三线工作者。可见这种城市梦不是一个人的梦,是一群人的梦,但其实是一个时代的梦。
两代人
【青红影评 《青红》点评:一部电影,两种颜色,三个词】《青红》是一部艺术片,所以不像商业片,它有一种故事推进到最大矛盾再解决的叙事模式。在《青红》中,矛盾贯穿始终,最重要、最明显的矛盾就是两代人之间的互不理解。除了全片的形象表达,还有两代人矛盾的直接表达,是导演通过青红母亲的口说出来的。
青红和爸爸争论高跟鞋的事情后,青红的妈妈对她说:人小的时候总觉得长辈不对,长大了就知道什么是对的了。这既是母亲对青红的教育和训诫,也是对自己经历的总结和反思。
青洪的父母年轻时并没有听从长辈的劝阻离开上海来到三线城市,但在接下来的十年里,他们逐渐意识到了其中的艰辛,所以当初违背长辈意见的决定,就成了他们艰难生活的归属,一切争吵的结局。所以作为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重蹈当初“不吃老人话,在他们面前吃亏”的覆辙。但作为没有经验的年轻一代,他们对父母说的话充耳不闻,就像长辈小时候那样,最终或多或少吃了人生的苦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