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人攻坚中国人专属脑图谱破解阿尔茨海默病密码( 三 )


“虽然我们的研究起步早于西方国家 , 但是在交叉学科的发展上受到一定限制 , 发展得相对滞后;为继续深入研究 , 我们正计划在阿尔茨海默病防治协会下成立一个人工智能(AI)专委会 , 打造一个理、工、医、用的学术平台 , 为本领域研究搭建更大的舞台 。”李坤成教授认为 , 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辅助临床前期AD早期诊断的前景十分光明 , 下一步的研制工作主要交给梁佩鹏教授团队 。
2021年 , 李坤成和梁佩鹏师徒二人参与了由“科创中国”联合体指导 , 腾讯公司联合国内5家一线医疗科研院校机构发起的“觅影”医学人工智能算法大赛 , 希望挖掘更多同道 。师徒二人依托Chinese 2020的优质数据 , 提出了“健康成人大脑年龄预测”的赛题 , 参赛者需要应用AI技术编制软件自动预测大脑年龄 , 将有望辅助医生评估脑老化程度 , 发现脑结构异常 , 提高对AD等脑疾病临床前期诊断的准确性 。
第三代传承:人工智能 助力 , 逐梦脑龄预测
王军凯作为梁佩鹏教授的博士后 , 除跟随梁佩鹏教授进行“Chinese 1000”的课题研究外 , 也为“健康成人大脑年龄预测”赛题的影像数据集进行数据质控的工作 。影像数据的质量直接关系到AI算法结果是否可靠 , 高精度数据能帮助选手在进行模型建立、预测分析时进一步提高准确性 。
三代人攻坚中国人专属脑图谱破解阿尔茨海默病密码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王军凯(右)跟随梁佩鹏教授 , 为“脑龄预测”赛题进行数据质控
王军凯不仅要具备数据处理能力 , 还要识别出不同大脑皮层影像 , 判断图像被分割后的结果是否合格 , 面对海量的数据和耗时费力的工作 , 他有着与李、梁两位教授一样的坚韧和毅力 。“参与大赛最大的收获是勇于接受挑战;今后我和二位教授的任务还是十分艰巨的 , 希望通过共同努力 , 可以应用AI技术实现更准确地预测脑龄 , 进而为AD类疾病的诊断寻找新的解决思路与方案 。”
脑图谱属于脑与认知科学的基础设施建设 , 对于脑与认知科学的许多研究和应用都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 它的建设并不是一劳永逸的 。从李坤成开始 , 三代人不断接力 , 给出了第一张中国人脑图谱 。
作为“第一代”发起人 , 李坤成教授表示:“希望有更多医工交叉的人才加入这个研究领域 , 同时加深来自不同学科的科研人员对临床医学问题的了解 , 形成医学科研的良性循环 。”
回看过去 , 在医学科研中 , 通常由医生发挥主要作用 , 但所涉及的技术部分往往需要外包给另一个团队 , 不仅成本很高 , 也影响研究效率 。但现在很多技术部分已经可以整合到像腾讯觅影这样的开放实验平台之中 , 使AI技术的研发难度和门槛被大为降低 。
2021年 , 在“觅影”医学人工智能算法大赛的“健康成人大脑年龄预测”赛道中 ,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信息与通信工程在读研究生组成的“Brainkiler”战队摘得桂冠 , 来自上海科技大学战队“bsbii” 获得亚军 。这些年轻的队伍来自国内多家顶级实验室 , 针对明确的临床场景设计了十分精巧的算法 , 水平难分高下 。
“bsbii”队长郭良湖表示 , 与之前参加过的其他医学AI竞赛相比 , 本次比赛所提供的数据集十分丰富 , 打开电脑连接网络就可以接入腾讯觅影开放实验平台 , 进行 “搭积木”式的AI算法设计 。
不同研究团队之间的切磋 , 既有利于促进医学影像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创新 , 也能极大地助力脑龄预测及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 。通过“以赛促学”的形式 , 有越来越多像王军凯、郭良湖一样 , 来自不同背景的年轻研究人员 , 无需具备很深的专业编程能力 , 也可以加入到临床医学难题的研究之中 , 使用AI、大数据等创新科技 , 快速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 也可为推动脑龄预测这一研究课题的进展做出贡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