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我与天肿的故事 牛昀:我与天肿和乳腺病理的不解之缘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 | 牛昀
【倾听我与天肿的故事 牛昀:我与天肿和乳腺病理的不解之缘】时光追溯到37年前 。1984年 , 26岁的我离开大学校园走进了天津市肿瘤医院 , 在这里的时光是我人生最美好的年华 , 虽历经转折 , 但我初心不改 , 坚守于此 。
医院、科室的故事就是我的故事 , 我同医院、科室一起成长发展 。我可以自豪地说 , 青春无悔、岁月无怨!
那一年 , 我作为天津市委组织部选拔的“第三梯队”后备干部来到天肿乳腺外科 , 能够亲手为乳腺癌患者解除病痛正是我的追求所在 , 我爱上了这个工作 。两年后 , 我放弃了回市委组织部的晋升机会 , 留在了天肿 。
1988年初 , 我作为临床医生到刚从病理科独立出来的乳腺病理科轮转 。期满时 , 我离开手术台 , 留在了乳腺病理科 , 守在了显微镜前 。从台前到幕后 , 我开始了漫长而坚忍的微观探索 。
起初科室条件非常简陋 , 仅有时任科主任傅西林和我两名医生 , 以及两名技术员 。傅主任秉承着“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 , 借用核医学区五间小平房 , 一台几近报废的冰冻切片机和两台旧显微镜 , 带我们开启了创业之旅 。我亲笔写下了第一个病理号880001 。
其后数年 , 科室人员一直稀缺 。尽管面临着收入低、工作环境艰辛等种种困难 , 我却从未动摇过 。因为病理诊断对患者的治疗至关重要 , 关系到生命和家庭 , 这项工作必须有人干 。显微镜下虽是微观世界 , 但病理医生忘却自我、无私奉献的胸怀却博大宽广 。
在老主任的带领下 , 乳腺病理科全体成员克服了重重困难 , 经历了正式建科、搬迁扩容、快速发展的不同时期 , 在医、教、研各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 , 我也从年轻的住院医师成长为具有高级职称的医师 。
21世纪初 , 我受到德国国家癌症研究中心楚尔·豪森教授(200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的邀请 , 到德国做分子病理学研究 。此时乳腺病理科老主任的退休返聘即将结束 , 科室急需我回国工作 , 我再一次面临重大的人生抉择 。图片
最终我婉言谢绝了德国癌症研究中心继续留聘的邀请 , 带着一幅待展开的蓝图回国 , 继续我在天肿的事业 。
我在2002年发表的SCI论文有幸成为医院申请肿瘤重点学科和乳腺癌重点实验室的代表作 , 并为科室提出了“让世界认识我们、让我们走向世界”的高起点目标和具体规划 。
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 , 乳腺病理科于2004年搬入新落成的乳腺中心大楼 , 科室面积从90平方米增加至500多平方米 , 从全手工操作到机械化、智能化病理设备操作 , 团队逐渐成长 , 队伍逐渐壮大 , 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 , 建立了国际合作关系 。
如今 , 我们欣慰地看到 , 在后几任科室领导和全体乳腺病理同仁的不懈努力下 , 乳腺病理科在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 国内领先、国际一流专业科室的地位已初步确立 。
在医院和科室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 , 我个人也得到了发展和提升 。90年代 , 我获得局级“三八”红旗手、医德高尚标兵 , 医大跨世纪人才等称号;本世纪初 , 我晋升了主任医师、教授 , 被遴选为博导 , 获得首届全国“巾帼建功模范医师”称号;2020年 , 获评了首届“天津名医”称号 。最令我自豪的是 , 2011年 , 我受世界卫生组织邀请 , 作为《WHO乳腺肿瘤分类4th》的共同作者、第一个中国大陆病理专家 , 进入权威性WHO肿瘤国际分类编委会 , 更具意义的是我的署名单位是中国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
推荐阅读
- 直播预告丨我与医生面对面:德州天瑞体检中心专家讲解乳腺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 鹤岗一中吧 黑龙江一省重点名校高三教师讲述《我与网课的故事》 有欢笑 有泪水
- 上游文化丨我与文学丨杨莙:文学路上,与我相依同行的那个人
- 邱冠周 新书汇
- 倾听·我与天肿的故事 佟仲生:一段难忘的工作经历
- 父母应该如何倾听孩子的心思
- 远瞳 对话远瞳:我与世界的光年之外—科幻之所以如此迷人
- 《倾听画语》主机版公布 明年登陆PS4和Switch
- 李佳琦的狗 李佳琦送狗当治愈犬是哪一期 参加可凡倾听讲述成名背后的故事
- 思否 我与思否的故事 转眼就过了三年。 思否 9 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