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剑林:化身“药师”的材料化学家( 二 )


一开始的研究集中在将纳米材料应用于药物输运递送研究 。这是一个当时国际上刚兴起不久的前沿领域 , 经数年的努力 , 施剑林科研团队终于构建了第一个基于介孔纳米颗粒药物载体细胞核靶向药物输运体系 , 抑制肿瘤生长的效率达到98.6%;建立了孔道内分子开关 , 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红外光激发等的药物光控可控释放;通过材料的多功能设计 , 发展肿瘤的多模式协同治疗和诊断治疗一体化方案 。
施剑林:化身“药师”的材料化学家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施剑林在实验室 。
“我们的科学技术研究 , 和对未来世界的探索 , 应该着重聚焦开拓新的学科交叉方向 , 比如把材料和生命科学、医学相交叉 。现在纳米医学在药物输运等方面起到一定的效果 , 但还是没有离开使用传统的高毒性化疗药物 。我们更加要把纳米技术、化学和医学结合起来 , 通过学科交叉 , 实现肿瘤等疾病的无毒或低毒治疗 , 才能做出更多对人类健康有益的贡献 。这是一件太有意义的事了!”施剑林说道 。
然而 , 实现这个目标的研究却困难重重 。不是医学科班出身的施剑林 , 一边学习生物和医学方面的知识 , 一边考虑如何将纳米技术和化学知识更紧密地应用于恶性肿瘤治疗 , 从根本上达到无毒或低毒治疗的目的 。
终于 , 三年前施剑林团队在国际上提出“纳米催化肿瘤治疗”的全新策略 , 进一步地 , 将这一概念拓展至针对多种疾病治疗、更有普适性的“纳米催化医学” 。“以肿瘤治疗为例 , 我们使用无毒材料进入肿瘤之后 , 通过催化反应从无毒变成有毒 , 而进入正常组织时 , 保持无毒 。”施剑林说:“这样的话 , 我们就可以实现肿瘤的特异性治疗 , 从根本上解决药物的毒副作用问题 。”
现在 , 施剑林特别珍惜科研时间的每一分每一秒 。“我现在的所有精力都在纳米催化医学上 , 虽然路很漫长 , 但我希望可以早日把纳米催化医学的治疗方案带入临床阶段 , 为肿瘤病人带来实实在在的福音 。” 因为长期伏案腰疼 , 办公室里 , 施剑林给电脑安装了一个升降架 , 腰疼的时候就站着写 。
“让更多年轻人脱颖而出 , 我怎么能不急”
“严先生对学生的工作非常严谨 , 当时他年龄很大 , 作为大科学家 , 对于我们的文章还是细心的修改 , 逐字逐句的修改 。”而这些都在影响着施剑林 , 即使现在任务比较重 , 带的学生比较多 , 作为一名导师 , 他同样会花大量时间和精力 , 斟词酌句的修改学生论文 , 直至满意为止 。
“科技强国 , 关键要让更多年轻人脱颖而出 , 面对国际竞争 , 我怎么能不急?”30多年来 , 施剑林不遗余力的培养年轻人才 , 想尽一切办法为他们争取良好的科研环境 。
在施剑林看来 , 一名导师除了科研平台建设 , 更要管好“两头” , 一方面是把研究方向(选题) , 另一方面是把“出口”(论文 , 数据等) , 中间应该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 , 发挥并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最重要的是 , 培养学生独立从事科研工作能力 。” 施剑林认为 , 看导师培养学生成功不成功 , 就看学生毕业之后 , 在科研工作中能否独当一面 , 能否自己开课题 , 自己带学生 , 然后在某个领域里做出成绩来 。
谈到学生 , 施剑林的眼睛放光 , 也许当年严东生老师看他的学生也是这样吧!
“施院士严师出高徒 , 门下的个别博士生科研成果已很有影响力了 。”上海硅酸盐所人事处贺天厚告诉采访人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