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 贝聿铭的家( 二 )


贝老过得一点都不像世界顶尖建筑师的样子。
但就是在这个小别墅里,他找到了一个从不背弃他的好朋友,读遍了上千本书,收集了各种艺术品,萌发了许多惊人的创作灵感,并一一实现。
真正的豪宅不是用金银珠宝堆砌的房子,最具价值的是主人的涵养、知识和审美。

他住的地方并不华丽,但每个角落都能感受到昂贵。那是一种艺术,知识和气质。
而那些被拍卖行估值成千上万的艺术珍品,很可能只是某个午后,贝老和朋友们赌书泼茶互赠的墨宝。


李可染为贝聿铭62岁寿辰而创作的《不老松》。
唐代诗人刘禹锡说:“祀是陋室,而我是贤。”
世界上所有的家,再豪华也是用砖砌,用瓦盖,用来遮风挡雨的。


贝聿铭夫妇在巴黎卢浮宫,约摄于2009至2010年
但能让生活变成诗的是人。能感受到金钱带来的快乐的是眼光和知识。
如果没有修养与审美,那豪宅里囤再多的书、字画和古董,也不过是附庸风雅的摆设罢了。
听听贝聿铭先生柔和的吴侬语言

剧终


贝聿铭这个名字,似乎是一个超越了时代的存在。与之相联系的那些建筑物——卢浮宫金字塔、香山饭店、苏州博物馆,都被时间证明了永恒性。某种意义上,建筑与我们面对的一些重要问题息息相关——权力、荣耀、记忆、身份……
一个建筑师如何通过建筑来回应这些终极问题,并将它们带入永恒?
超越建筑师身份之外,贝聿铭又是如何见证和参与这一个世纪的历史的?
本世纪初,在裴明的见证下,东西方出现了“火柴热”,这种文化的发酵一直持续到今天...
在这个过程中,要抛弃什么,要坚守什么?
如何在全球化环境下构建既包容又自我导向的愿景?
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正是本书希望带读者走近贝聿铭的原因。
_原题是:《贝聿铭的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