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豆瓣小组看当代年轻人的五个特质( 四 )
在“豆瓣劝分小组”里 , 聚集了超过31万名“分手大师” , 面对组员控诉伴侣的发帖 , 他们通常会给出专业而肯定的建议:建议分手 。
“不做慈善、不捡垃圾”是该小组的头像 , 也是组员们奉行的宗旨 。
在这里 , 年轻的个体并不是一座座孤岛 , 他们对彼此的问题感同身受 , 甚至乐于给出自己的建议 。
与上一辈不同的是 , 他们提供的人生建议非常冷静(甚至有点冷酷) , “不分手留着过年吗” , 小组中的回帖经常能让那些徘徊在情伤中、无法走出心魔的年轻人瞬间清醒 。
和“豆瓣劝分小组”一样充满热心群众的 , 还有豆瓣“社会性死亡”小组 。“解剖课当着全班的面给自己的脑袋称重”、“领导在公司群发通知 , 我回了一句‘杀掉你’”、“以为朋友自杀了 , 我去微博私信了她前男友”……
在豆瓣“社会性死亡”小组中 , 有超过47万名组员分享自己生活中极度尴尬的瞬间——他们把这些当中出丑瞬间称之为“社会性死亡” 。
那些在三次元恨不得一把抹去的经历 , 在这里却成为大家尽情分享和讨论的话题 。
面对同伴的分享 , 豆瓣组员们会给到或戏谑、或温情的开导 。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出丑效应” , 指在人类社交生活中 , 适当地暴露弱点反而会让一个人变得更受欢迎 。
心理学家发现 , 在社交中最受欢迎的 , 往往是那种聪明而又带点小缺点的人——因为这会让他们的同伴觉得安全 。
这一心理在当代年轻人群中更为显著 。
他们喜欢有缺点的偶像 , 并乐于吐槽自己的偶像;他们喜欢有缺点的自己 , 并愿意进行自嘲 。
在“社会性死亡”小组中 , 组员们分享自己尴尬瞬间 , 展示自己不完美甚至完全不美的一面 , 其实能更好地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 , “出丑效应”在这里默默发挥着作用 。
经过自嘲和幽默的解构 , 那些社会性死亡的瞬间被消解掉了 , 在现实生活中巴不得不被人看到的事情 , 在网络世界中却能收获网友们的目光 , 当代年轻人的尴尬郁结在这里得到了疏泄 。06热爱生活 , 无论是它美的一面还是丑的一面
走进豆瓣“丑东西保护协会”小组 , 一个审美正常的人会受到极大冲击 。
法令纹锻炼器、星戴驴、土豆泥人偶、人脸高跟鞋……千奇百怪的丑陋物品汇聚在这里 , 成为组员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与某些平台一味的猎奇、土味审丑不同的是 , 豆瓣上的年轻人在吐槽丑东西时 , 往往能在其中也找到一些可爱的闪光点 。
比如餐厅服务员在端上来一只土豆泥人偶时说“不小心做得太胖了” , 虽然土豆泥很丑 , 但是服务员虔诚(顾左右而言他)的态度还是会让组员觉得有点可爱 。
又比如“爷爷送的丑台灯”(开灯的方式是揪动猪头) , 虽然这盏台灯从审美上令人无法称赞 , 但组员纷纷回帖表示很有爱 , 这篇帖子在小组收获了超2000点赞 , 首条表示爷爷很有爱的评论还获得了超过8000的点赞 。
在豆瓣 , 年轻人不仅对丑东西感兴趣 , 也围绕许多美好的事物形成一个个兴趣小组 。
在豆瓣“日落爱好者”小组里 , 超过12万名组员每天都在组里发布和欣赏美丽黄昏、落日照片 , 小组氛围平静、悠然、自洽 。
除了“日落爱好者”小组 , 豆瓣上还有“云的赏味期限”、“画云小分队”、“你也喜欢月亮吗”、“抬头 , 看树”等小组 , 数十万的年轻人每天都在这些小组里分享和感受大自然带来的治愈 。
推荐阅读
- 女人对你的真情还是假意,从这3句话就可以看清楚她的真实想法
- 和平精英和菜鸟都有哪些表现,从几个方面就可以判定此人是否厉害
- 2022健康宝鸡建设,从基线调查开始……
- 20年的婚姻,从恩爱的小两口变成无话可说、分房睡的“室友”
- 年味,从置办年货开始
- 社会对女人要求太高,一定要三从四德,要相夫教子
- 夫妻感情破裂往往从不好好沟通开始,做到这,15分钟就搞定爱人
- 为什么同居的人越来越多?
- “我们回不到从前了,要不是为了孩子,我肯定离婚”
- 从“天才儿子”金晓宇,走进躁郁症患者的“双面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