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知识|陶渊明是一个怎样的人,读懂陶渊明初中作文600字( 二 )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 。 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 。 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 。 他拒绝同刘裕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本文 。 本文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可独立成篇 。
作者虚构这个故事是有寄托的 。 他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频繁的环境里,长期隐居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了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 。 但是作者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 。

(2)这一理想社会表现了作者对没有剥削、 没有战争,人人生活平等、幸福的向往和憧憬,
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和寄托,所以无法实现 。
如何评价陶渊明

作为身处晋末乱世的隐士,陶渊明晚年常与庐山中的释道交往,这是可以想象得到的事,但要说他们之间在思想上志同道合,恐怕却未必尽然 。 仔细地研读过陶诗和了解诗人生平的人,都会知道陶渊明是个外表恬淡静穆,而内心热情济世无神论者 。 他少年时曾胸怀大志,接受儒家思想,希望建功立业 。 但在出仕了一个时期以后,现实使他感到失望,他不愿与当政的人同流合污,便选择了一条退隐归耕的道路 。

这时他又受到老庄哲学的影响 。 因为他有过以往文人多不曾有过田园生活,并且亲自参加了劳动,与劳动人民有了接触,思想上不可避免地得到一些新的感受和启发,因而在崇尚骈俪陈旧文风的晋代,能创造出有独物风格的田园诗的新形式,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 他从少年时的"猛志逸四海",到老年时的"猛志固常在",始终对世事没有淡忘 。 他传世的名篇《桃花源记》,正是他对如同上古原始时代的那种人们自食其力、友好相处、没有种种现实中的纷扰与贫困的"怡然有余乐"社会的憧憬 。 就是他的隐居与饮酒,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加以分析,也含有对当时黑暗统治表示一定程度的不满和反抗的意义在内 。

当然,陶渊明毕竟是一个生活在一千多年前封建社会的士大夫,在他的思想和诗文中不可能不存在许多安贫乐命、及时行乐、避世消极的东西 。 但后世历代的文学评论家和选家出于自己的阶级偏爱,多着重欣赏和赞扬他这方面的特点,认为这才是陶诗的精华所在 。

其实这是对陶诗的一种曲解 。 陶渊明作为一代诗宗,他在生前和死后一段时间内,曾不为人所重视,后来又长期为人所歪曲和误解 。 现在是到了应该对陶渊明其人其诗,给以正确而全面的评价和欣赏的时候了 。

沈德潜在《说诗 语》中说:"晋人多放达,独渊明有忧勤语,有自托语,有知足语,有悲愤语,有乐天安命语","

苏东坡曾这样评价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 。 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 。 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 "人贵真,诗亦贵真,诗真乃由人真而来,这就是陶诗具有经久不衰魅力的主要原因 。

鲁迅先生的话,“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梁启超评价陶渊明时曾经说,“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 。 确如其言,陶在自然与哲理之间打开了一条通道,在生活的困苦与自然的旨趣之间达到了一种和解 。 连最平凡的农村生活景象在他的笔下也显示出了一种无穷的意味深长的美 。

陶渊明的这种“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自然的热爱;一是对人生的哀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