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炎的常规诊断顺序 老年人牙周炎诊断方法( 二 )


3、微生物学检查
牙周炎是以厌氧菌为主的感染性疾病 , 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牙周炎 , 其菌斑微生物的组成不同 。 随着微生物检i贝0技术的迅速发展 , 为进一步确定牙周特异致病菌创造了条件 。 但并非所有病例都需要或可能作微生物检测或确定特异致病菌 。 在一些重症患者 , 或对常规治疗反应不佳者 , 或怀疑患牙处于疾病活动期者 , 可以先检测牙周袋内的优势微生物 , 然后选择敏感的药物进行治疗 , 或者在某种治疗前后进行微生物检测以评价或监测疗效 。
(1)涂片检查法 。 将菌斑样本在载玻片上涂成薄层 , 直接在显微镜下观察 , 以便从形态学或运动性方面初步了解牙周袋内不同形态细菌的组成及各自的比例 , 可以在诊疗椅旁操作 。 涂片的方法较培养法简便而快速 , 半小时内即可完成 , 缺点是不能鉴别出细菌的种属和性质 , 即不能检出特异性病原菌 。
(2)细菌培养 。 是传统的微生物学检测的最基本、可靠的方法 , 是微生物学检查的"金标准" , 通过培养可检测出优势菌 , 同时可进行抗菌药的敏感试验 , 以便有针对性地选择药物进行治疗 。 但需要厌氧培养等特殊条件和专业人员 , 周期长 , 需要约1~3周时间 , 且要通过一系列的生化鉴定才能确定细菌的种类 , 过程比较繁琐 。 因为牙周炎是条件致病菌的混合感染 , 所以难以确定某种特定的致病菌 。
(3)DNA探针DNA探针即利用核苷酸碱基顺序互补的原理 , 用特异的DNA片段 , 通过核酸杂交技术来检测未知细菌的DNA , 若两者能杂交形成DNA双链结构则可认定该菌为与探针相同的细菌 , 并根据杂交物形成的多少能使其定量或半定量 。 目前DNA探针的类型分为:全基因探针、克隆DNA片段探针和特定探针 , 可以根据情况选择应用 。
(4)免疫学技术 。 免疫学技术如间接免疫荧光法或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对于检测牙周特异致病菌很有意义 。 用ELISA检测牙周致病菌时 , 是将特异性抗体吸附于固相载体上 , 加入检样和酶结合物反应后 , 再利用酶催化其底物呈颜色反应 , 来检测菌斑抗原 , 即待测样本中的牙周致病菌 。 这两种检测方法特异性较强 , 检测速度也较快 , 1天内可以完成 , 但这两项技术需要使用特异性抗体 , 最好采用单克隆抗体 , 以排除与某些其他菌株的交叉反应 。
(5)以酶为基础的检测法 。 对40余种菌斑微生物研究的结果 , 发现其中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拟杆菌和牙密螺旋体三者均在代谢过程中产生大量的胰酶样蛋白酶 , 该酶可水解底物N-CBz-Gly-Gly-Ar9 。 据此研制开发的试剂盒 , 可在取菌斑样本后 , 在椅旁检测 , 15分钟后即可凭颜色反应程度判断有无上述三种微生物 。 其缺点是不能区分该三种菌 , 且为半定量 。
(6) 聚合酶链反应 。 即利用DNA聚合酶 , 以目标细菌的某个DNA片段寡聚核苷酸等为引物 , 扩增该DNA片段 , 可在短时间内得到大量的特定基因或DNA片段 。 在牙周细菌的检测中 , 应用最能表达某种微生物特异性的引物 , 对待测标本进行PCR反应 , 检查产物中是否有该特定的片段 , 从而确定是否有该微生物存在 。 这项检查的优点是简便、快速 , 4~5小时内即可出结果 , 敏感性更高 , 可检测出数十个至数百个细菌 , 但需要的设备也较为昂贵 , 且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假阳性 , 目前尚未在临床上普遍应用 。
4、牙动度仪
测定牙的松动程度用常规的手持牙科镊子检查带有很大的主观性 , 且重复性差 , 故在临床研究中需要借助仪器来测定 , 以取得客观数据 。 如动度测量计是一种精确测量牙动度的电子仪器 。 近年来国外生产的牙动度仪 , 其原理是用一恒速的小圆柱快速冲击牙面 , 仪器能以数字显示牙周膜对该冲击力的阻力 , 牙越松则阻力越小 , 显示数值越大 。 用仪器测量松动度较为客观 , 重复性好 , 对于牙周临床的纵向研究有一定帮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