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白粉病症状和防治措施介绍( 二 )


2.播种前种子消毒杀菌
药物拌种, 能够灭杀越冬残留的白粉病菌, 大幅减少后期白粉病的发病率, 同时还能防治其他多种小麦病害 。
在小麦播种前, 可以用戊唑醇、苯醚甲环唑、三唑酮、福美双、粉锈宁、多菌灵等进行拌种, 比如说按照麦种重量0.2-0.3%的比例, 使用15%的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均拌麦种等 。
3.加强排水管理, 预防田间积水过湿
在小麦生育期内, 要根据小麦生育期水分需求、气候干旱情况和土壤缺水情况进行合理浇水, 浇水要适量, 不可在阴雨天气浇水, 不可过量浇水, 更不可大水漫灌式浇水, 浇水可以选择晴天上午或傍晚小水勤浇, 同时在春秋降水较多的地区要注意在田间挖排水沟, 在雨后及时进行排水排涝, 以防田间积水、湿度过大而诱发白粉病的发生 。
4.适当晚播、合理密植
小麦播种要根据品种特性、当地气候、地力墒情等适期播种, 尤其在白粉病发病率高、发病较重的地区, 一定不可过早的抢墒播种, 不仅要适期播种, 而且建议采用精量半精量播种、适当晚播的方法, 以此来保持田间合理密度、错开白粉病的发病感染期, 进而避免小麦苗期发生白粉病害 。
此外, 在播种密度上, 要根据所使用的品种特性和土壤肥力高低等实际情况, 进行合理性密植, 杜绝片面追求产量而过量播种或过密播种的不良种植习惯, 以免小麦因种植密度过大、群体结构大、透风透光条件差、营养不良长势弱等原因而诱发白粉病 。
5.找准时机, 科学进行药物防治
在加强前期预防管理的基础上, 当小麦植株的病叶率达到10%或者麦田发现有明显的发病中心时, 就应当及时进行喷药防治 。 药物防治小麦白粉病的最佳时机:当小麦苗株根基部叶片刚出现明显集中的病斑时且暂未植株中上部叶片蔓延时, 此时是第一次用药的最佳防治时机 。
①在小麦白粉病发病前, 可以结合小麦病虫害防治, 每亩按照8-10克粉锈宁或80-100克50%多菌灵或30-35毫升25%丙环唑或15毫升30%戊唑醇或1000-1500倍10亿CFU枯草芽孢杆菌的药物用量, 重点均匀喷施小麦植株中下部的叶片, 每隔7-10天喷施1次, 连喷2-3次, 每次喷水量50公斤, 以小麦叶尖往下滴水为佳, 不仅能够很好的预防白粉病的发生, 而且还可以兼治其他多种小麦病害和虫害 。
②在小麦病发初期时或者在小麦孕穗、抽穗、灌浆三个时期时, 可以按照每亩80-100克15%三唑酮或20-30克12.5%烯唑醇或者40-50克50%托布津或80-100克25%多菌灵或20-30毫升30%嘧菌酯或50-60毫升12.5%腈菌唑或2000-2500倍22.5%啶氧菌酯40%氟硅唑的用量, 加配80-100克磷酸二氢钾或50克壳聚糖(或芸苔素内酯等), 兑水50公斤水均匀喷施2-3次, 每隔7-10天喷施1次, 不仅能够起到防病抗旱、增强小麦植株抗性, 而且还能起到预防小麦干热风危害的效果 。 在用药时要注意交替用药, 以防抗性, 而且用药越早、越足, 防治效果就越好 。 病发严重、防治困难的地块, 可以使用三唑酮+烯唑醇复配的方法用药, 可以提高防治效果 。
③在小麦起身或拔节前一周时, 可以按照每亩50-80克15%多效唑兑水喷施, 以此来控制旺长、矮壮苗株、增强小麦抗倒伏能力, 也能起到防治小麦白粉病的效果 。
对于吸浆虫和白粉病同时发生的地块, 可以采用腈菌唑复配高效氯氟氰菊酯或苯甲丙环唑复配毒死蜱的方法用药, 每亩喷水量50-75公斤, 重点喷施小麦植株的上中部, 可以起到很多好的防治效果 。
需要注意的是, 在进行小麦白粉病防治时, 应当注意交替用药, 不可连年长期单一用药, 否则会导致白粉病对药物的抗性逐步增强, 即使是再好的药物也会慢慢降低防治的效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