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巧二、由略到精最少读三遍
①文章读三遍:阅读质量的高低往往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多少 。 中考语文的现代文阅读共有三个课外语段, 对于任何一篇课外阅读, 考生都要至少读三遍 。
第一遍略读, 整体把握 。 第二遍精读, 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阅读 。 第三遍更换角度, 检查试卷 。 如果考生只草草地把文章读一遍, 就下结论写答案, 那么很容易中途受挫, 或扭曲自己的思考方向, 而且也容易忘记自己想表达什么 。
②画重点词句:考生在阅读语段时, 可以在重点地方(说明文各段的中心句, 各段的首括句、尾结句, 文中的设问句、过渡句;记叙文开头和结尾句、议论抒情的句子、景物描写的句子、人物描写的句子、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议论文中标志中心论点的词语, 如“我认为”、“所以”、“总之”、“可见”、“综上所述”等)用铅笔画线, 以利于了解、分析问题, 同时也节省了再次整体阅读的时间, 提高答题效率 。 第三遍阅读可根据画线部分快速浏览, 检查回答是否准确 。
③换角度审题:很多考生对答案检查了很多遍, 也没有发现错误, 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有些考生只检查答案, 而没有再看看问题 。 二是一直用同样的思维方式, 考虑问题的同一个角度, 当然只能得出同样的结果 。 防止这种错误出现就要更换角度, 重新审题思考, 避免答题的片面性, 使错误能及时得以纠正 。
技巧三、还原词句就近找论点
在记叙文阅读和议论文阅读中, 经常设置如对某个词语的理解、对某个语句含义的把握等问题 。 考生在回答这样的问题时, 一定要牢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 。
首先, 找到这个词语或句子的出处 。 把词语或句子还原到文中, 然后再思考问题 。 只有结合具体语境, 才能准确推断词语的含义, 准确了解语句在文中所占的位置 。 考生万不可一见到题就草率作答, 这样极易断章取义, 偏离文章中心 。
其次, 不要随意联系现实 。 有些考生在回答问题时, 总喜欢联系现实, 当现实与文章内容不一致时, 总认为文章的作者是错误的, 然后就想当然地按照自己的已有认知答题, 完全不顾文章, 这是大错特错的 。
再次, 遵循就近原则 。 议论文中经常设置这样的问题:某某文字直接证明的道理是什么?某种论证方法的作用是什么?考生在回答时, 首先应关注某某文字前面或后面是否有说理性文字, 如果有, 那很可能就是答案 。 如果没有, 再找某某文字所在段的中心句, 如果有中心句, 那就是答案 。 如果没有, 那么再找文章的中心论点 。
技巧四、依靠重点词完善采分点
有的考生做阅读题时, 发现问题简单, 自己会做, 就盲目乐观, 精神松懈, 考生常因此丢掉一些最基本的采分点 。
譬如《扬州个园》中有这样一段话, “扬州的个园, 是一座独具风格的名园 。 它是清嘉庆、道光年间兴建起来的 。 当时园中遍植翠竹, 又因竹叶形状很像一个‘个’字, 故名个园 。 园中有春夏秋冬四季假山, 以堆叠精巧而著名 。 ”如果根据此段内容设置问题:此园名为“个园”的原因是什么?考生会感到回答此题非常轻松, 但是却容易忽视一个最基本的采分点“竹叶形状很像一个‘个’字” 。 因此, 考生越是认为试题容易, 越应该慎重 。
特别提醒考生注意的是, 说明文提炼信息准确度好把握, 信息点回答不全面却是个大问题 。 那么, 如何全面筛选信息呢?像上面介绍的例子, 只要考生在阅读时注意到“因竹叶形状很像一个‘个’字”前有一个“又”字, 此题就不会轻易丢掉采分点了 。 所以在阅读时, 尤其是阅读说明文时, 考生一定要注意“又、还、也、此外、而且”等词语 。
推荐阅读
- 【播种】植物怎么传播种子
- 学习知识|畔怎么读,畔个字怎么读
- 学习知识|咎怎么读,咎的意思
- 学习知识|堪怎么读,堪贰什么意思
- 学习知识|crayon怎么读,pencil box怎么读
- 学习知识|壵怎么读,壵和垚怎么读
- 学习知识|涪怎么读,涪江怎么读
- 学习知识|噗怎么读,女生回复噗是什么意思
- 学习知识|雎怎么读,怎么念
- 学习知识|顷怎么读,顷和清的意义与读音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