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知识|西施怎么死的,貂蝉怎么死的( 二 )



一种说法是 , 西施被沉死于水中 。 此说最早见于《墨子·亲士》篇 , 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孟贲之杀 , 其勇也;西施之沉 , 其美也 , 吴起之裂 , 其事也 。 故彼人者 , 寡不死其所长 。 故曰:太盛难守也 。 ”这就是说 , 吴亡之后西施是被沉死于水中 , 她的死因是她太美丽了 。 墨子约生于公元前四六八年 , 距吴国灭亡只有七、八年 , 按理说他所记载的情况 , 应该是比较可信的 , 但遗憾的是 , 他的记载过于简略了 。 北齐祖颋《修文御览》引《吴越春秋》有关西施的记载说:“吴亡后 , 越浮西施于江 , 令随鸱夷以终 。 ”“鸱夷”是当时盛酒用的皮袋 。
西施怎么死的? 西施的结局是人们感兴趣的 , 归纳起来 , 大致有三种说法 。

一 , 西施随范蠢隐居说 。 东汉袁康《越绝书》记载 , 吴亡后 , “西施复归范蠢 , 同泛五湖而去 。 ”明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也有类似说法 , 以为西施原是范蠡的情人或妻子 , 吴国覆亡后 , 范蠡带着西施隐居起来 。 李白《西施》诗:“一破夫差国 , 千秋竟不还 。 ”也认为西施跟随范蠡隐居 。 只是《国语·越语》和《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范蠡退隐的事甚详 , 而没有提及西施 。

二 , 被越王沉江说 。 《墨子·亲士》说:“是故比干之殪 , 其抗也;孟贲之杀 , 其勇也;西施之沈 , 其美也;吴起之裂 , 其事也 。 ”《吴越春秋·逸篇》也说:“越浮西施于江 , 令随鸱夷而终 。 ”意即西施在吴越争斗中 , 被越王利用 , “狡兔死 , 走狗烹” , 越王得意后 , 就把西施装在袋内沉入江底 。
西施是怎么死的? 但在其它古籍文献中 , 可以查到蛛丝马迹 。 一是在越破吴国后被沉入江中活活淹死 。 证据来自著名的《墨子卷一亲士篇》:“故比干之殪 , 其抗也;孟贲之杀 , 其勇也;西施之沉 , 其美也;吴起之裂 , 其事也 。 ” 宋代的姚宽在其《西溪从语》中提到 , 他在《吴越春秋》(这是东汉时写的书)中看到:“吴亡 , 西子被杀 。 ”明代杨慎等人也看到过该书上这段记载 。 二是越破吴国后随范蠡归隐太湖 。 唐人陆广微在其《吴地记》中曾引用《越绝书》:“西施亡吴后复归范蠡 , 同泛五湖而去 。 ” 下面 , 我们对以上文献的可信度做一分析: 吴破于公元前473年 , 墨子正好就差不多在那个时候出生的 。 而越灭吴又是当时震动天下的事情 , 具体情况在当时应该是“地球人都紫道” , 特别是墨子这种弟子遍布全国的人更属“消息灵通人士” 。 所以墨子应该是非常清楚这几十年前刚发生的大事的 , 并且他作为大学者 , 完全不可能在自己呕心沥血的立万之作的第一篇就随意胡说的 。 而我引用的墨子这篇文章 , 是历代流传的经典 , 没有中途被人篡改或讹传的可能 。 即使墨子搞错了 , 那么他的书在当时就广为流传 , 如果开篇就写错 , 一定会有许多了解几十年前真相的人撰文指出的 。 既然没人反驳 , 说明这个说法在西施死后的几十年内是广为世人所接受的 。 但西施随范蠡归隐太湖的说法 , 是到了东汉时才出现的 。 当时的《吴越春秋》与《越绝书》时间差不多 , 但说法迥异 。 因此 , 我们只能得出结论说 , 到了东汉时 , 就出现了分歧 。 但无论《吴越春秋》还是《越绝书》的作者 , 都跟西施隔着五百多年呢 , 不可能找到见证人 , 而只可能引用自某古籍 , 但他们没有提到是从哪里看到西施下落资料的 , 这个可信度就大打折扣了 。 也许历史上西施真的幸福归隐了 , 我们也希望中国的历史不要那么残酷 。 但从考据的角度 , 我只能非常遗憾地说 , 被沉江的说法恐怕更靠谱些 。 至于谁这么心狠手辣和缺乏审美情趣 。 应该不是吴人 , 也是不越国的普通士兵 。 因为晋朝的《拾遗记》提到 , 越兵冲进吴宫时 , 见西施与郑旦立于树下 , 惊人天人 , 因此不敢冒犯 。 如果此说属实 , 说明吴国破灭时西施还活着 , 并且跟郑旦一起被俘 。 范蠡不可能公开从士兵手中抢这么著名的人物的 , 因此没机会偷偷带她逃走 。 而越兵不敢冒犯 , 能杀她的不是一般人 , 只能是越国的最高层 。 勾践不大可能 , 除非他够二 。 因此只可能是越国王后 , 把西施装麻袋里沉江的理由是为了防止她误国 , 其实是为了防她夺宠 。 但误国也好夺宠也罢 , 都印证了墨子所说的:西施因为长得太美而被沉江 。 西施的历史角色就决定了 , 她想幸福很难:对越王和范蠡 , 她是工具;对吴王 , 她是玩具;对自己 , 就只能剩下杯具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