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养花( 二 )


雨花石素以质、色、形、纹的精、奇、巧、美著称于世 。 上等雨花石玉质天章 , 或天然成画、景色迷人 , 或似人若马、栩栩传神 。
历代名士如文学家苏东坡、书法家米万钟、诗人郝经、戏剧家孔尚任以及现代文化名人郭沫若、徐悲鸿等都对雨花石抱有极大兴趣 。 当年北京的遗老遗少以及名医、名尤、名作家、名画家等都曾不惜重金购买 , 并题上雅名 , 藏之秘室 , 不肯轻易示人 。
玩票 老北京人爱“玩票儿” , 也叫“显摆” , 不好听点叫“得瑟” , 就是喜欢张扬的意思 。 最早“玩票”指的是戏剧业余爱好者 , 随着时间的推移 , “玩票”的范围也逐渐扩大 。
比如:一个演员在音乐演唱会上进行表演性质的唱歌 , 那么他的这个演唱就会被定义成“玩票” 。 所以从广义上来说 , “玩票”是“认真”的反义词 。
玩票起源于何时没有非常明确的记载 , 据说是起源于清道光前后 。 当时有一些皇亲贵族子弟或者三五同好自由结合起来 , 定期在一起聚会演唱 , 互相观摩 , 磋商戏曲艺术 , 久而久之成为一种形式 。
当时举行这种活动必须呈请内务府立案 , 经过批准的都发给一张执照 , 盖有正式大印 , 票上印有两条大龙 , 叫“龙票” 。 但它只发给团体 , 不发给个人 。
后来这种演唱自娱的班子开始被人们称为“票房” , 长期参加票房演唱的叫“票友” 。 最初 , 票房以演唱清口大鼓、京韵大鼓、八角鼓、单弦等“子弟书”为主 , 且大多是自编自演 , 许多鼓词都是八旗子弟票友们亲自编撰的 。
同治、光绪之交 , 八旗子弟的兴趣逐渐由“子弟书”转到京剧上来 , 票房的活动内容也变成了以演唱京剧为主 。 老北京最早也是最著名的票房有清同治、光绪年间旗人安敬之创办的“翠峰庵票房”、光绪年间肃亲王善耆创办的“肃王府票房”以及民国初年建立的“春阳友会”和“果子观票房”、“南月牙票房”、“麻花胡同”、“继家票房”等 。
清唱茶社有“达王府票房”、“欣蚨来茶社”、“和顺茶社”、“民生 。
2.老北京习俗老北京人规矩讲究:
老北京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礼数多 , 讲究多 , 禁忌也多 。 俗话说:“北京有名的胡同三千六 , 没名的胡同如牛毛 。 ”确实 , 胡同可以说是北京的特色景观和文化之一 。 老北京是由胡同组成的 , 胡同是北京的精髓 。 但是 , 到胡同中去参观旅游 , 却不能用“逛胡同”或“串胡同”来表达 , 这是因为 , 胡同中妓院比较集中 , 一些嫖客今天去这条胡同 , 明天去那条胡同 , 在胡同里逛来逛去 , 串来串去 , 寻花问柳 。 日子长了 , 老北京人便把那些经常到胡同妓院里嫖娼的人 , 先说成是“逛窑子” , 后来就含蓄地说成是“逛胡同”或“串胡同”的了 。 再往后其意逐渐引申 , 把那些作风不正派、不正经而在胡同里闲逛的人也说成是“逛胡同”或“串胡同”的 。
北京人还忌讳在屋子里面撑伞 , 老人们经常告诫小孩子:“屋子里面不可撑伞 , 否则房子会漏!”这当然带有极大的夸张成分 , 但是也并不是毫无道理 , 因为顶棚就是北京平房的天花板 , 北京的平瓦房的顶棚 , 都是用木条加高粱杆和苇子杆扎的 , 再糊上壁纸 。 顶棚高不及丈 , 又是纸糊的 , 所以在屋内挥舞长物 , 极易捅破 。
老北京养鸟文化:
老北京养鸟的人大多生活悠闲 。 文人多养百灵、靛颏、红子一类;体壮者多养画眉;撂地卖艺者则多养交咀、“老西儿”一类 。 遛鸟不独是给鸟儿“放风” , 主要在于驯鸟儿 , 教给鸟儿一些小技艺 , 并观赏、娱乐 。 北京人喜欢养鸟 , 除了图个乐儿外 , 还有养心健身的“作用” 。 过去有句话:“养鸟遛鸟 , 遛的是鸟 , 练的是人 , 心变宽了 , 体变壮了 , 日子过得就豁亮 。 ”所以无论文人墨客、梨园名优、杏林国手 , 还是车夫、轿夫都有好养鸟的 , 只是贵贱不同而已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