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知识|长城在哪里,万里长城的尽头有多恐怖( 二 )


拓展资料:

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 在历史的进程中自然形成 , 并在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中 , 特别是在全民族的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斗争中被世人所认同 , 所接受 。 面对民族的生死存亡 , 象征国防和民族统一的长城自然提升为整个中华民族的象征 , 唤起整个民族的抗战意识 。
1933年的长城抗战震惊中外 , 揭开了抗日战争史上最初的壮烈一页 , “誓与长城共存亡”成为抗日将士们的共同誓言 。 “起来 ,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义勇军进行曲》唱出了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心声;而《长城谣》同样以其独特的艺术感召力 , 激起了亿万中国人民的爱国热忱 。 《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 人们听到或唱起总能从中感受到一种爱国激情 , 就是因为长城能唤起亿万中国人心灵深处的共鸣 。
【历史地理知识|长城在哪里,万里长城的尽头有多恐怖】
著名的长城在什么地方?榆林地处河套之南黄土高原与草原的接壤区 , 是农耕民族防止游牧民族而构筑防御工事的必然地带 , 榆林地区计有6个历史时期的长城 , 是我国长城最多的地区 。 战国魏长城 。 建于公元前351年 , 东起黄河西岸的神木马镇 , 西南行 , 沿榆溪河西岸、无定河西岸 , 止于绥德西北7公里大理河南岸的霍家沟村 。 基宽3至4米 , 夯层厚18至20厘米 , 残留最高者3米 , 黄土构筑 , 长200多公里 , 遗迹稀少 。 战国秦“上郡塞” 。 建于公元前324年 , 东起黄河西岸的府谷墙头乡 , 西止定边上暗门之南2.5公里的景梁 , 全长430余公里 , 是秦惠文王时期的重要防御工程 , 亦是后来明代大边长城的前身 。 芦河之西长城基宽8.3米 , 芦河之东减半 。 墙体高5米 , 夯层厚6至15厘米 , 黄土或白垩泥或风化石构筑 。 内侧有烽燧、亭障和道路 , 重要的进出口附近有秦的行宫 , 构成完整的防御体系 。 秦昭王长城 。 建于公元前271年 。 有南、北、中三条 。 南条 , 起于甘肃临洮 , 东北行 , 经白于山 , 止于靖边县镇靖堡 , 与上郡塞相接 , 是对上郡塞的扩充和加强 , 靖边人称二边墙 。 北条 , 由神木大柏堡西侧的上郡塞岔山 , 北行至店塔附近 , 东过窟野河 , 复由黄娘城东北行 , 止于内蒙古托克托县西境黄河南岸 , 是对上郡塞的扩充 。 中条 , 于上郡塞内烽燧的连线上 , 增筑骑墙墩 。 以此形成第二道防线 , 但墙体遗迹不多 , 属于未就工程 。 秦始皇长城 。 始建于公元前213年 。 关中之北有7条 。 1、以定边下暗门为结合部 , 向南2公里与上郡塞的上暗门相接;向东北6公里与上郡塞澎滩之北元墩子相接 , 但仅见1公里墙体 , 构筑结实 , 其余已毁圮 。 马面夹在墙中间 , 其余形制与上郡塞相同 , 但夯层中有直径为7厘米的夯窝 , 乃秦朝特有的规制 , 这段长城是对上郡塞西端转角的加强 。 2、由定边下暗门西北行 , 经定边城、盐场堡、盐池县、灵武北至宁夏陶乐黄河东岸 , 形制结构和质量与下暗门之南、之东秦长城同 , 但夯层之间有夹虚土现象 , 系赶工而作 。 这段由北地郡管辖的秦长城与上郡塞相连 , 实现了“横截套口” 。 3、由定边上粻辅纲恍蕺喝告桶梗垃暗门景梁 , 向南延伸至王盘山乡附近 , 长约28公里 , 亦即将上郡塞的西端向南延长 。 骑墙墩都已筑就 , 但仅见少量墙体 , 属于未就工程 。 形制、结构与下暗门辐射出的三支秦长城相同 , 但骑墙墩中掺有黑垆土 , 系赶工之作 。 4、由榆林镇北台 , 东北行 , 经吴家梁 , 沿头道河子南岸向东延伸 , 未达龟兹城址 , 长约2公里 。 黑土构筑 , 夯层厚5至8厘米 , 是对上郡塞的加强 。 其余三条 , 一条在富县长城原 , 一条在合阳北 , 一条在包头北阴山上 , 皆东西走向 。 隋长城 。 建于585年 。 其一 , 由定边澎滩之北上郡塞上的元墩子向西北方向岔山 , 与秦始皇长城并行且相距6至8公里 , 经周台子、盐池柳杨堡至灵武境内复与秦始皇长城相接 。 基宽3米 , 夯层厚25至30厘米 , 内侧有烽燧 。 其二 , 由定边澎滩向东 , 或利用上郡塞 , 或于上郡塞之内、之外改筑、另筑 , 直至府谷黄河西岸 。 明大边长城 , 亦称边墙 。 1436年始于上郡塞内 , 秦、汉、宋代城塞置为堡卫 。 1474年延绥镇由绥德迁至榆林 , 即对上郡塞以及定边澎滩元墩子之西的隋长城、宁夏境内的秦长城进行补筑或改筑 。 其中 , 榆林镇北台之东的不少段落改筑于内侧不远处 , 定边贾圈之西一段改筑于隋长城外侧不远处 。 万历年间开始对长城墩体和内侧堡、卫、镇城墙包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