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花进行创造性复述( 二 )


如教第三册《狐狸和乌鸦》, 我让学生以同桌为组分角色扮演“狐狸”和“乌鸦”, 自编课本剧 。 要求除了对话, 其余课文中没有写出的动作、表情甚至是心理活动也要尽量表演出来, 不加旁白, 让人一看就懂 。
如一组学生在表演狐狸见到乌鸦的肉时, 抹着嘴巴, 咽着口水, 转转眼珠悄悄自语:“哇!那么大块肉, 味道肯定错不了 。 咝——这可是个好机会, 我一定要把它骗到手!”这样就较好地把握了课文内容, 并进行了合理的创造想像 。
另外, 当一组同学在台上表演时, 我还让其他同学作“评委”, 以课文为依据作出分析评判 。 这样就把复述变成了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 不仅满足了学生“爱动”的欲望, 激发了学习兴趣, 而且还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
(三)转换式 是指转换原文的构思,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侧面改变课文的表现形式, 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再创造 。 这种方式能促使学生打破思维的固定模式, 对课文作动态分析, 以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写作途径和方法 。
无论是从表达还是想象角度来说, 对学生都大有裨益 。 通常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转换: 1.体裁 小学阶段的课文体裁主要以记叙文为主, 同时兼有诗歌、散文、童话、说明文等形式 。
只要变换一下角度, 许多体裁就可相互转换 。 如“记叙体”改为“日记体”, “诗歌体”改为“散文体”, “说明体”改为“童话体”等等 。
一位老师在教学古诗《塞下曲》后, 引导学生大胆想象, 通过围绕原作的中心增加对主人公李将军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绘复述, 把四句古诗扩充成四段话, 使之成为一篇极富创意的传奇故事 。 2.人称 小学课文多以第三人称来 。
2.养花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是怎样构思的构思, 是作者在观察体验的基础上, 提炼文章的主题意蕴并选择最佳表现方式, 以指导写作实践的创造性总体思维过程 。
《养花》一文, 文风质朴, 显示了作者高超的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 文章构思严谨 , 围绕"养花的乐趣"为中心, 段与段之间联系紧密, 又相对独立成段, 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1.本文是用第一人称写的, 像对老朋友叙谈家常, 读起来亲切、自然 。
2.课文围绕中心, 写得层次清楚, 条理分明 。 段与段之间联系紧密, 前后照应运用自如 。
例如前面写到:“我得天天照管它们, 像好朋友似的关切它们”, 后边写到, “我不知道花草受我的照顾, 感谢我不感谢”;前面写:“一到夏天, 满是花草……”, 后面写“花虽然多, 但是没有奇花异草 。 ”这样写就使文章结构严谨 。
3.创造性的复述成语故事典故春秋时, 晋平公有一次问祁黄羊说: “南阳县缺个县长, 你看, 应该派谁去当比较合适呢?” 祁黄羊毫不迟疑地回答说: “叫解狐去, 最合适了.他一定能够胜任的!” 平公惊奇地又问他: “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呢!” 祁黄羊说: “你只问我什么人能够胜任, 谁最合适;你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 于是, 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阳县去上任了.解狐到任后.替那里的人办了不少好事, 大家都称颂他. 过了一些日子, 平公又问祁黄羊说: “现在朝廷里缺少一个法官.你看, 谁能胜任这个职位呢?” 祁黄羊说:“祁午能够胜任的.” 平公又奇怪起来了, 问道: “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怎么推荐你的儿子, 不怕别人讲闲话吗?” 祁黄羊说: “你只问我谁可以胜任, 所以我推荐了他;你并没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呀!” 平公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祁午当上了法官, 替人们办了许多好事, 很受人们的欢迎与爱戴. 孔子听到这两件事, 十分称赞祁黄羊.孔子说: “祁黄羊说得太好了!他推荐人, 完全是拿才能做标准, 不因为他是自己的仇人, 存心偏见, 便不推荐他;也不因为他是自己的儿子, 怕人议论, 便不推荐.像黄祁羊这样的人, 才够得上说“大公无私”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