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知识|如何治疗胃寒,胃寒多久治疗( 四 )


看舌探脉 , 舌头往往没有血色 , 有时候还水滑水滑的;轻轻按下去感觉不到脉搏 , 需用力按下去才能稍微感觉到 , 但也比较缓慢 。
上述症状都是脾胃虚寒的表现 , 虚寒就是指阳气不足 。 人体的各个部分都需要阳气的温煦作用推动机体正常运行 , 就像煮饭需要足够的火力一样 , 脾胃要消化食物也需要充足的阳气 , 阳气不足以腐熟消化食物 , 就不能为人体提供足够的能量 , 肌肉四肢都得不到濡养 。
脾胃虚寒用附子理中丸
当您出现以上脾胃虚寒的症状的时候 , 您一定别忘了附子理中丸 。
附子理中丸由制附子、干姜、人参、白术、炙甘草五味药组成 , 它就是在《伤寒论》所载理中丸基础上加了制附子 , 两个都是名方 。
在理中丸的药物中 , 干姜是治疗胃寒的专药 , 服药不久 , 就会觉得胃里面热辣辣的 , 让人感到很舒服;人参补气健脾;干姜与人参配起来 , 一温一补 , 温对寒 , 补对虚 , 正好对付脾胃的虚寒症状 。
另外 , 脾脏是喜燥而恶湿的 , 它的阳气不足 , 湿浊之气就可能趁机占领脾脏 , 就像背阳的墙面容易长出潮湿的苔藓类 。 所以还需要祛除湿浊之气 , 这里用的就是白术 。 白术除了燥湿 , 还有运化脾气的作用 , 就是让脾脏重新活跃起来 。 三个药 , 一温一补一燥 , 即温中阳 , 补脾虚 , 燥湿浊 , 加上炙甘草的调和作用 , 一同起到调理中焦、强健脾胃的作用 , 所以叫做理中丸 。
后世的中医在这个方的基础上加上制附子一味 , 就成了附子理中丸 。
附子是大温大热的药 , 温中(焦)散寒的力量很强 , 同时还可以温肾阳 。 像上述那般怕冷的人 , 可能是先天不足 , 所以用附子很好 。
脾胃虚寒的外治法和食补方
脾胃虚寒的朋友 , 平时用几颗附子理中丸或桂附理中丸碾碎加生姜汁适量调匀 , 填敷肚脐处 , 外用伤湿止痛膏固定 , 也可起到很好的温中的作用 。
如果您不愿意吃药 , 还可以通过食补的方式来调理 。 鲜生姜5~10克切片、大枣2~5枚、粳米100~150克熬粥 , 用适量油盐调味后食用
胃寒怎么治啊 主要临床表现:胃脘疼痛 , 轻则绵绵不已 , 重则拘急疼痛 , 遇冷尤甚 , 得温痛减 , 口淡不渴;或伴有神疲乏力 , 形寒肢冷 , 喜温 , 食后痛减 , 或伴有胃脘水声漉漉 , 呕吐清水 。 舌淡苔白滑 , 脉迟或弦 。

病机分析:胃寒证分为寒邪犯胃和胃气虚寒 。 寒邪侵袭人体 , 阳气受伤者为虚寒证;阳气被遏者 , 为实寒证 。 寒性凝滞收引 , 寒留胃脘 , 气滞不通 , 故胃脘疼痛;寒为阴邪 , 得冷更加凝滞 , 故疼痛遇冷加剧 , 得、温痛减;阴不耗液 , 故口淡不渴;如果病程迁延不愈 , 、阳气被耗 , 则由实证转为虚证;脾气被遏则神疲乏力 , 阳气不能温煦肢体 , 故形寒肢冷 , 喜温;进食后阳气振奋 , 故疼痛缓减;胃气虚寒 , 不能温化精微 , 致水液内停成为水饮 , 饮停于胃 , 故可闻胃脘水声漉漉随胃气上逆 , 可见呕吐清水 。 舌淡苔白滑为阴寒内盛水饮内停之征 , 脉迟主寒 , 水饮可见弦脉 。

相似证候的辨别:主要与脾的病证相鉴别 。 但胃寒重在胃痛 , 脾则重在腹泻 。 脾病多虚 , 而胃寒虚象不显著 。

辨证注意点:要分辨清属寒邪犯胃与胃气虚寒 。

主要在病程上 。 寒邪犯胃系新病 , 突发的 , 而胃气虚寒往往病程长 , 迁延不愈 , 症状较轻而又兼有一定的虚象如长期的胃院部怕冷 , 喜温 , 面色少华等 。
三法治疗胃寒有奇效:

1、鲜姜、白糖治胃寒痛:鲜姜500克(细末) , 白糖250克 , 腌在一起;每日3次 , 饭前吃 , 每次吃一勺(普通汤勺);坚持吃一星期 , 一般读能见效;如没彻底治好 , 再继续吃 , 直至好了为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