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向右回身
当行走至右脚在前时, 身体重心不变, 用腰将右(前)腿拿起, 以左(后)脚脚掌为轴同时用摆跨劲将身体及右腿向右后旋转180度, 此时前后脚变幻位置, 再上后(左)脚趟行即可 。
若左脚在前则旋转方向不同, 其他照旧, 依次左右轮换继续向前趟走即可 。
要求:转身时要立身中正把握住重心位置的变换, 身体要保持平稳, 切忌大幅度上下起伏左右摇摆, 一定要以身带腿, 即身子耍腿, 决不许腿耍身子 。
四. 收式
五. 当来回趟行走回至起式位置(中途亦可)时即可收式以“三七步”形式停住脚步, 以头领劲慢慢起立同时将前腿收回两脚并拢, 两手不动, 收式还原即可 。
要求:收式时, 头上顶, 脚下踩 。 全身要有对拉拔长的感觉同时要松身下气, 气归丹田下降至脚下涌泉穴 。
以上诸点作对即找到了走趟泥踏拉步的方法, 其后即可在直线行走趟泥踏拉步的基础上进行“三角”“斜行”“弧形”等方向及其他步法(用趟泥劲)的练习 。 从中体味走趟泥踏拉步的劲点的妙处, 当练习各种步法都能从中找到趟泥踏拉步的劲点所在时, 即具备了发力身居武功的腿上(此劲点时为武功中的腿弓的弓中劲点)其后在进行身体其他部位整劲劲点的练习合而为一后即具备了立体面整劲放人的基本条件 。
太极通背拳第三代传人:符兆义
即内家拳, 内外兼修, 形神合一 。 那么内家拳的内在指什么呢?内在所指众多, 包括隐藏不外露的任何东西, 思想、智慧、意志、运转…… 。
的内劲, 是在思维意识指挥下练出的一种能随意释放的潜在能量, 能量足内劲就大, 技击自卫上更显神奇 。 内劲威力的大小和人的思维意识活动相关, 思维空间越大, 意识活动越广阔, 练出的能量就越大(人的潜能无限, 内劲也是同样) 。 那么内劲能量是如何输出和传导的呢?我们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 先来简单说说内在能量(内劲)是如何练出来的, 这也是多数拳习练者困惑的问题, 用外力来代替(内劲)就是练错了, 没办法他们不懂习练方法, 但又想出也只能如此, 收效甚微又浪费了宝贵时间, 真是可惜啊!其实拳理已说明了习练的方法, 只是我们没读懂, 没理解 。 拳讲有如“抽丝”, 这个“抽丝”就已经告诉我们如何习练了, 从起势到收功看看是否如“抽丝”, 劲要匀, 要缓, 精神集中, 形断意不断, 做对了功夫就会出来了 。 人每天推杠铃都会出功夫, 那么我们每天“抽丝”能出功夫吗?答案是肯定的, 并且出来的功夫会更好, 因为我们练拳是内外齐动, 阴阳互换(这只是其中的一个, 掌握那个功法都会出功夫, 由浅入深), 实在理解不了的朋友们可以到蝉蛹抽丝时, 亲身体验就懂了, 然后就会理解运劲如“百炼钢铁, 何坚不催” 。
好了就说到这, 我们今天主要说的是内在能量的输出和传导 。 这要从两个方面来讲:第一个就是我们自己, 用“内”表示 。 第二个是他人, 用“外”表示 。 内在能量要想输出和传导得好就要把“内外路”开好, 道路通畅是输出和传导的必要条件 。
我们要先修“内路”再修“外路”咋修内路呢?说难就难, 说简单也好练, 难:就是没有顺序的乱练 。 功夫是一环套一环才能练出来的, 环环相连才成锁链, 哪个环节短缺都不行 。 练功要懂得顺序, 头一步就是练桩, 把桩功练好再练“川字步”, 然后再盘拳架 。 桩咋样站, 就咋样走“川字步”(活步桩), 咋样走“川字步”就咋样练拳架, 每个环节都要练好, 避免中间脱节断劲, 造成半途而废的结果 。 桩:要站的顶天立地, 树有多高, 根有多深 。 “川字步”:要抬腿轻灵, 落步无声, 如履薄冰 。 《太极站桩功》和《再谈川字步》文中以说明练法, 这里就不细说了 。 在这个基础上练拳架, 可以借鉴《如何练拳》一文 。 这里只举一例简单说明内路输出传导, 如右弓“川字步”双按掌, 劲由腰间输出, 涨肋展筋, 上传导由腰脊至两肩、两大臂, 过两肘、两小臂, 过腕, 通掌骨达指尖, 落小鱼际;下传导开胯, 涨骨盆, 由腰脊至两胯、两骨盆, 下行于两大腿, 过两膝、两小腿、两踝、两脚, 至脚趾达满脚落于脚下 。 要以所用之处领身, 筋骨松开, 假以时日, 百络通畅, “内路”修好 。 每个阶段修炼的时间因人而异, 取决于老师因材施教及个人的资质及努力程度 。
推荐阅读
- 太极拳运用说传统中医经络学 太极沾衣十八跌图解-凌召
- 悟太极之根求延年益寿之道 孙式太极拳单鞭式的练与用
- “武术”与“武打”的文化分野 闲话太极拳的“体”
- 慢中快的惰性力 心意太极拳练习指要-马琳璋
- 太极拳起势练习谈-何轶群 如何练气
- 打手要言与打手三十六病 太极拳基础步形和步法
- 太极拳知识的学习 道家思想对太极拳的影响
- 太极拳锻炼与经络没有直接关系-魏坤梁 太极拳之“气”与“劲”的探讨-魏坤梁
- 道教内丹看太极拳形成路径 少林达摩点穴拳-三武组
- 这样的“松空”对于太极拳锻炼是严重的误导-魏坤梁 意念和内气在行拳静练中的简易实用法-刘德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