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大棚蔬菜种植技术( 二 )


(2)温度
①温度变化规律:大棚内气温日变化趋势与露地相同 , 但昼夜温差变幅大 。 白天光照充足 , 如果薄膜密闭棚内温度升高很快 , 最高可达40─50℃ , 比棚外高20℃以上 。 阴雨天 , 增温效果差 , 夜间棚内最低气温一般比棚外高1─3℃ 。 棚内地温比气温稳定 , 通常为10─20℃ 。 棚内气温也因位置不同而异 , 大棚横向分布为中间高、两边低 , 因此大棚中部的植株往往比两边的植株高大 。 大棚纵向分布 , 白天有太阳照射时 , 温度为顶部高、下部低 , 夜间、阴天则相反 。
②逆温现象:聚乙烯覆盖的大棚 , 冬季有微风晴朗的夜晚 , 棚内温度有时会出现比棚外还低的现象 。 其原因是:夜间棚外气温是高处比低处高 , 由于风的扰动 , 棚外近地面处可从上层空气中获得热量补充 , 而大棚内由于覆盖物的阻挡 , 得不到这部分热量;冬天白天阴凉 , 土壤贮藏热量少 , 加上聚乙烯膜对长波辐射率较高 , 保温性略差 , 地面有效热辐射大、散热多 , 从而造成棚内温度低于棚外的现象 。
③温度调控:大棚的温度调控主要通过通风换气和加温来进行 。 利用揭膜进行通风换气是降低和控制白天棚内气温最常用的方法 , 采用遮阳材料 , 减少大棚的受光量 , 也能防止棚内气温过高 。
冬天 , 为了减少热量损失 , 提高气温和土温 , 棚膜要尽量盖严 。 可在大棚四周设置风障 , 大棚内设小棚再采用草片、无纺布、泡沫塑料等多层覆盖等措施 。 也可采用加温措施提高温度 , 如用电热线提高土温 , 有条件地区可以利用工厂余热、地热水或煤炉等提高棚内温度 。 大棚内置放水袋(充满水的塑料袋) , 利用水比热大的特点 , 白天水袋大量吸收太阳光能 , 并转化成热能贮藏起来 , 夜间逐渐释放出来 , 可提高棚温 。
(3)空气湿度的调控
①大棚空气湿度的变化规律:塑料膜封闭性强 , 棚内空气与外界空气交换受到阻碍 , 土壤蒸发和叶面蒸腾的水气难以发散 。 因此 , 棚内湿度大 。 白天 , 大棚通风情况下 , 棚内空气相对湿度为70─80% 。 阴雨天或灌水后可达90%以上 。 棚内空气相对湿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 夜间常为100% 。 棚内湿空气遇冷后凝结成水膜或水滴附着于薄膜内表面或植株上 。
②空气湿度的调控:大棚内空气湿度过大 , 不仅直接影响蔬菜的光合作用和对矿质营养的吸收 , 而且还有利于病菌孢子的发芽和侵染 。 因此 , 要进行通风换气 , 促进棚内高湿空气与外界低湿空气相交换 , 可以有效地降低棚内的相对湿度 。 棚内地热线加温 , 也可降低相对湿度 。 采用滴灌技术 , 并结合地膜复盖栽培 , 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 可以大幅度降低空气湿度(20%左右) 。
(4)棚内空气成分
由于薄膜覆盖 , 棚内空气流动和交换受到限制 , 在蔬菜植株高大、枝叶茂盛的情况下 , 棚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很剧烈 。 早上日出之前由于作物呼吸和土壤释放 , 棚内二氧化碳浓度比棚外浓度高2─3倍 , (330PPM左右);8─9时以后 , 随着叶片光合作用的增强 , 可降至100PPM以下 。 因此 , 日出后就要酌情进行通风换气 , 及时补充棚内二氧化碳 。 另外 , 可进行人工二氧化碳施肥 , 浓度为800─1000PPM , 在日出后至通风换气前使用 。 人工施用二氧化碳 , 在冬春季光照弱、温度低的情况下 , 增产效果十分显著 。
在低温季节 , 大棚经常密闭保温 , 很容易积累有毒气体 , 如氨气、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乙烯等造成危害 。 当大棚内氨气达5PPM时 , 植株叶片先端会产生水浸状斑点 , 继而变黑枯死;当二氧化氮达2.5─3PPM时 , 叶片发生不规则的绿白色斑点 , 严重时除叶脉外 , 全叶都被漂白 。 氨气和二氧化氮的产生 , 主要是由于氮肥使用不当所致 。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硫产生 , 主要是用煤火加温 , 燃烧不完全 , 或煤的质量差造成的 。 由于薄膜老化(塑料管)可释放出乙烯 , 引起植株早衰 , 所以过量使用乙烯产品也是原因之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