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知识|邯郸学步学走路的是哪里人,邯郸学步的是哪国人( 二 )


现在模特得学走路 , 军人得学走路 , 学走路也就是这两种人 。 学可是学 , 都在用于特殊场合 , 平时走路是没人学的 。 这个寿陵青年 , 为什么非得要到邯郸去学走路呢?了解了古代的礼法 , 问题就明白了 。
《礼记》成书于周代 , 跟庄子的时代相不远 , 是一部专门规范礼法的书 , 人们饮食起居等生活细节都得按着书中所说的去做 。 其中的《曲礼》篇是讲举止的 , 有许多是关于走路的规矩 , 如"见父之执 , 不谓之进不敢进 , 不谓之退不敢退" , "为人子者??行不中道" , "从于先生 , 不越路而与人言 。 遭先生于道 , 趋而进 , 正立拱手" , "从长者而上丘陵 , 则必乡(向)长者所视 。 登城不指 , 城上不呼" 。 "将上堂 , 声必扬 。 ""户外有二屦 , 方闻则入 , 言不闻则不入 。 将入户 , 必视下 。 ""帷薄之外不趋 , 堂上不趋 , 执玉不趋 。 ""趋"就是快步走 , 许多场合是不可以趋的 , 而有的场合又不可不趋 。 "上于东阶则先右足 , 上于西阶则先左足 。 "连上哪个台阶 , 先迈哪只脚都是有规矩的 。
以上只是举例 , 更多的繁琐说头 , 足以让人头晕目眩 。 这样多的关于走路的礼法 , 不经过学习是掌握不了的 。 那个寿陵青年 , 应该是个预备贵族 , 所以他必须得先从走路学起 。 其实 , 不仅仅是寿陵青年 , 当时所有的贵族青年都得先学走路 。 而邯郸是赵国的国都 , 是个最讲礼仪的地方 , 所以小城邑的寿陵青年才到邯郸学走路 。
学习走路 ,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 , 那就是鸣玉佩 。 玉是古人品质、身份的标志 。 玉佩在身上 , 不仅是看的 , 还有听的意义 。
《诗经·秦风·终南》:"君子至止 , 黻衣绣裳 , 佩玉将将 。 ""将将"就是人走动时玉发出的声音 。 《礼记·玉藻》:"既服 , 习容 , 观玉声乃出 。 "穿好衣服后 , 还要复查一下自己的容貌 , 听听佩玉发出的声音 , 然后才能出门 。 《礼记·玉藻》又说:"古之君子必佩玉 , 右徵角 , 左宫羽 , 趋以《采齐》 , 行以《肆夏》 , 周还中规 , 折还中矩 , 进则揖之 , 退则扬之 , 然后玉锵鸣也 。 故君子在车 , 则闻鸾和之声 , 行则鸣佩玉 , 是以非辟之心 , 无自入也 。 "通过走路的步伐加上"揖"、"扬"等手的动作 , 使玉发出的声音能够配合《采齐》、《肆夏》的节奏 , 玉发出的声音应该是极好听的 。 柳宗元《小石潭记》中写了"隔篁竹 , 闻水声 , 如鸣佩环 , 心乐之" , 就是以玉声喻水流声音之美 。
既要走路 , 又得让玉发出美妙而中律之音 , 这样的功夫 , 不经过艰苦努力的学习 , 是掌握不了的 。 也正是因为走路这样难学 , 那个寿陵青年才没有学好 。 他走起路来 , 身上的玉声一定不好听 。 玉声音难听 , 是很丢面子的事 , 为了面子 , 寿陵青年只好匍匐着回家了 。
◎本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报》 , 转载请注明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