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山水盆景的起源与兴起有哪些?( 二 )


山水盆景的成熟期
宋朝的盆景艺术更胜于唐朝 , 山水盆景的发展基本上达到成熟阶段 , 并由此产生了我国最早的盆景理论 。 据《云林石谱》记载 , “天地至精之气 , 结而为石 , 负土而出 , 状为奇怪 , ”光观赏石就有160多种 , 而能制作山水盆景的山石也达到百余种 。 “虽一拳之多 , 而能蕴千岩之秀 , 大可列于馆 , 小可置于几案” 。
北宋文学家苏东坡曾获得不少绝妙石头 , 渍以盆水 , 置于几案间 , 并常观赏 。 赋诗云:“但见玉峰横太白 , 便从鸟道绝峨眉”、“五岭莫愁千嶂外 , 九华今在一壶中”、“我持此石归 , 袖中有东海”、“置于盆盘中 , 日与山海时”……极力赞赏山水盆景 , 表露了特别喜爱山水盆景的痴迷之情 。
南宋大学士范成大归休苏州 , 退隐太湖边的石湖时 , 以把玩和观赏太湖石、英石、灵璧石为趣 , 也写出了许多优美的山水田园诗 。 他还喜欢并擅长对一些水石盆景和观赏石题上诸如“烟江叠翠”等景名 , 使盆景艺术与文学相结合 , 拓展了更为丰富而形象的表现意境 , 初步形成了与诗情画意相结合的完整性 。
宋朝的山水盆景已不再是达官贵人、文人雅士的专赏品 , 它盛行于街市 , 成为每日市于都城 , 好事者多买之的商品 , 受到普通百姓的喜爱和供赏 , 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
“些子景”的出现
元朝的盆景趋于小型化 , 即小型盆景 , 时称“些子景” , 艺术手法以师法自然、颇有画意为主 。 当时着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赵孟頫在宋代郭熙提出的“高远、深远、平远”和朝拙提出的“阔远、迷远、幽远”这“六远”山水画论的基础上 , 又标举“清远”的特色 , 以后也成为山水盆景布局组景的主要手法之一 。
山水盆景的鼎盛时期
到了明朝 , 盆景艺术进入了鼎盛时期 。 明朝的山水盆景无论是从构思立意 , 还是布局造景;无论是诗情画意 , 还是艺术加工 , 又登上了一个新的发展台阶 。 与此同时 , 还出现了盆景艺术的理论专着 , 出现了对盆景作品赏析、评价的不同观点和审美标准、艺术派别的争论 。
明朝《吴风录》中写道 , 吴中富豪竞以湖石筑奇峰阴洞、叠山理水植树栽花造景 , 足不出户能欣赏山林田园野趣 。 而社会底层的“下户”无优裕条件 , 则采用盆景艺术的手法“一勺代水”、“一卷代山” , 取得“丘壑望中存”的观赏效果和乐趣 。
明朝的《群芳谱》中就载有“盆景”、“素园石谱”等诗篇 , 详述了盆景制作技艺 。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 明朝计成所着的《园冶》一书 , 书中所提出的我国古代一些造园理论 , 如“片山多姿 , 寸石生情” , 叠山要“有峰有峦” , 理水要“有分有合” , “精在体宜” , “虽有人做 , 宛如天成”等对山水盆景的创作均有借鉴和相似之处 。 造园中常采用的“小中见大 , 以少胜多” , “以虚代实 , 直中求曲” , “疏密相间 , 藏中有露”等艺术手法 , 和山水盆景制作的艺术手法完全相同、相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