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脉,中医把脉正确手法( 七 )


数脉:脉搏急促 , (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 。 特点是较正常脉搏至数快 。 主病:热证 。 有力为实热 , 无力为虚热 。 外感热病初起 , 脏腑热盛 , 邪热鼓动 , 血行加速 , 脉快有力为实热 。 阴虚火旺 , 津血不足 , 虚热内生 , 脉快而无力为虚热 。
虚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无力 。 重按空虚 。 应指松软 , 是一切无力脉的总称 。 主病:虚证:多为气血两虚 , 气血不足 , 难以鼓动脉搏 , 故按之空虚 。
实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有力.主病:实证:邪气亢盛而正气充足 , 正邪相搏 , 气血充盈脉道 , 搏动有力 。
滑脉:应指圆滑 , 按之流利 , 圆滑如按滚珠 。 主病:痰饮 , 食积 , 实热诸证.多见于青壮年气血充实 。 妊娠妇女滑脉是气血旺盛养胎之现象 。 均属生理现象 。
洪脉:脉大而有力 , 如波涛汹涌 , 来盛去衰 。 来大去长 。 主病:热盛 。 内热盛脉道扩张 , 脉形宽大 , 因热盛邪灼 , 气盛血涌 , 使脉有大起大落 。
细脉:脉按之细小如线 , 起落明显 。 主病:虚证 , 多见于阴虚、血虚证 。 又主湿病 。 阴血亏虚不能充盈脉道 , 或湿邪阻压脉道 , 脉细小 。
弦脉:端直而长 , 挺然指下 , 如按琴弦 。 主肝胆病、痛证、痰饮 。 气机不利 , 肝失疏泄 , 脉道拘急而显弦脉 。 病则气乱或痰饮内停 , 致使气机输转不利 , 出现弦脉 。
结脉:脉来缓慢 , 有不规律的间歇 。 主病:阴盛气结 , 寒痰 , 淤血 。 分析:阴寒内结 , 脉道气机受阻 , 故脉来缓慢而时一止 。 寒痰淤血 , 气结不疏 , 脉气阻滞 , 故气虚血弱致脉来迟而中止者 , 则结而无力 。
代脉:脉有歇止 , 止有定数 。 主病:脏气衰微 。 分析:脏气衰弱 , 元气不足 , 使脉气不能衔接 。

正常脉象

 正常人脉象 , 又称平脉 , 常脉 。 常脉为三部有脉 , 一息四至(每分钟脉搏早70-80次) , 不浮不沉 , 不大不小 , 节律均匀 , 从容和缓 , 流利有力 , 尺脉沉取不绝 。 称为有胃 , 神 , 根 。 其中有胃 , 就是有胃气 , 脉搏表现和缓 , 从容 , 流利 , 有神;有神 , 是指脉搏应指有力柔和 , 节律整齐;有根 。 主要表现为尺脉沉取不绝 。
 此外 , 脉象与内外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 。 由于气候 , 年龄 , 性别 , 体质 , 劳逸及精神状态等因素的影响 , 脉象也会发生某些生理变化 。 例如一年四季 , 脉象有春弦 , 夏洪 , 秋浮 , 冬沉的变化;年龄越小 , 脉搏越快;婴儿脉急数 , 青壮年脉多有力 , 老人脉稍弦 , 妇女脉象较男性脉象弱而略快;胖人脉稍沉 , 瘦人脉稍浮;劳力之后 , 饮酒 , 饱食或情绪激动时 , 脉多快而有力 , 饥饿时脉来较弱;脑力劳动者脉多弱于体力劳动者等 。 这些均应与病脉相鉴别 。 另外 , 少数人桡动脉走向异常 , 脉可不显现与寸口 , 如有的显于寸口的背侧 , 名曰“反关脉”;有的从尺部斜向手背 , 名曰“斜飞脉” 。 这都不属于病脉 。
如何学习把脉? 经络系统分布人体全身 , 有运行气血、反映病候等功能 。 因此 , 经络理论是中国传统医学临床辨证识症和治疗的主要依据 。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 是人体联络、运输和传导的体系 。 经 , 有路径的含义 , 经脉贯通上下 , 沟通内外 , 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络 , 有网络的含义 , 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 , 较经脉细小 , 纵横交错 , 遍布全身 。 《灵枢·脉度》说:“经脉为里 , 支而横者为络 , 络之别者为孙 。 ” 经络内属于脏腑 , 外络于肢节 , 沟通于脏腑与体表之间 , 将人体脏腑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借以行气血 , 营阴阳 , 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的平衡 。 针灸临床治疗时的辨证归经 , 循经取穴 , 针刺补泻等 , 无不以经络理论为依据 。 《灵枢·经别》说:“夫十二经脉者 , 人之所以生 , 病之所以成 , 人之所以治 , 病之所以起 , 学之所始 , 工之所止也 。 ”说明经络对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 , 多少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各科的诊断与治疗 , 其与针灸学科关系尤为密切 。 经络学说是我国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 , 不断观察总结而逐步形成的 。 根据文献分析 , 其形成途径如下:①“针感”等传导的观察:针刺时产生酸、麻、重、胀等感应 , 这种感应常沿着一定路线向远部传导;②腧穴疗效的总结:主治范围相似的腧穴往往有规律地排列在一条路线上;③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某一脏器发生病变 , 在体表相应部位可有压痛、结节、皮疹、色泽改变等现象 , 也是发现经络系统的途径之一;④解剖 , 生理知识的启发:古代医家通过解剖 , 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了内脏的位置、形态及某些生理功能 , 观察到人体分布着很多管状和条索状结构 , 并与四肢联系 , 观察到某些脉管内血液流动的现象 。 脉诊(切诊之一)是四诊的核心技术 , 是从事中医的人士必须掌握的 , 其余诸诊都是为验证脉诊服务的 , 这个叫做“脉症互证” , 也就是说 , 只靠把脉就可以看病 , 而只用其他三诊方法就不能准确看病 。 脉诊的功能和效果已经为千年的中医社会实践严格检验证实 , 人们也一直在使用脉诊技术诊病 。 中医把脉的方法是:用中间三个手指定位在寸、关、尺三部上 , 依次测出浮、中、沉三候脉象 , 一只手测三部九候 , 双手共测六部十八候 , 测得“沉浮迟数”二十八脉象 。 二十八脉象全面反映了经络六气的阴阳五行性能及其来源 , 因此根据六部脉象就可以看病和处方配药 , 就可以知道得的是什么病、病在哪里、病的症状、病因、治疗方法、预后、用什么药等等结果 。 中医脉诊技术提供了测量经络六气信息(二十八脉象)的方法 , 是现有中医和西医诸诊术中功能最全面的诊术 , 可以诊知所有的病气等生命信息 。 根据脉诊理论 , 古人还发明了“悬丝诊脉”的方法 。 例如:“测得左手寸脉强而紧 , 主中虚心疼;关脉涩而缓 , 汗出肌麻;尺脉芤且沉 , 小便赤而大便带血 。 右手寸脉浮而滑 , 内结经闭;关脉迟而结 , 宿食留饮;尺脉数而牢 , 烦满虚寒相持 。 综合上面六部脉象就可以知道是得了因为受到惊恐忧思所致之宿食重症 。 按照中医理论处方配药服下 , 即刻泻下宿食病根(积在腹内三年的粽团脓血) , 患了三年的危重病马上就好了”(例见易学科普名著《西游记》第68-69回记载) 。 经络六气形成了一切生命活动和生命现象 , 知道了六气信息也就知道了六气所导致的现象 , 就知道了一切生命信息 , 包括身体和意识信息 。 几千年以来 , 中医一直是用手指把脉的 , 靠的是医生的感觉和经验 , 脉象如何只有医生自己知道 , 十分主观抽象难懂难学 。 而且由于手指的灵敏度不能够感应到脉搏的细微变化 , 无法了解意识活动等信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