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到底人品如何( 五 )
从万人追捧的国学大师 , 到被北大学子当众轰下台 , 于丹到底怎么了呢? 高处不胜寒 , 对于一个名人来说更是如此 , 因为是公众人物 , 一言一行都要在大众的视角之下 , 每一个行为和言语都可能会面临批评和讨论 , 承受的是远远超过普通人的压力 。 于丹本是大学教授 , 因为《论语》、因为百家讲坛走入大众的视野 , 对于传统文化的解读和讲解或许不那么圆满 , 不那么能够满足所有人的要求和喜欢 。 但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嘛 。 说到底于丹给自己抹黑还是因为言行上的不适宜 , 不走心 , 灌输心灵鸡汤 , 从最初的朴实到哗众取宠 , 自己给自己添戏 , 都导致了她的滑铁卢被大众抛弃 。
于丹
大家都不喜欢于丹了 , 这是一个缺乏依据的说法 , 事实上仍然有很多人喜欢着 , 不仅有从以前一直喜欢到现在的 , 也有后来喜欢上的 。 从喜欢到不喜欢 , 从热捧到抛弃只能说是一部分人的选择和变化 。
这种变化很正常 。 作为群体的大众本来就是盲目和善变的 , 当初于丹通过强大的媒体传播力确立了经典新读的传统文化学者形象和出口成章的优质演讲者形象 , 让人们从传统文化陈旧、深奥、枯燥和学者高深、乏味、死板的官场印象中看到了不一样 , 所以一时推崇之至 。 而当于丹逐渐淡出公众视野 , 远离了大众传媒平台 , 其关注度和热度必然降低 , 于是一部分人就会慢慢忘却掉她 , 转而投入到对更新更热潮流的追逐中去 , 他们依然是媒体产品(比如现下的知识付费、IP)和所谓大师大家的拥趸 。
而在于丹走红之后 , 也一直面临着诸多质疑 。 这些质疑一方面影响了许多缺乏判断和鉴别能力的人 , 他们从一个潮流转向了另一个潮流 , 从捧于丹变成了黑于丹 , 对于他们而言于丹是不重要的 , 身处潮流才是重要的;另一方面 , 一些有判断能力或者愿意真正学习的人 , 开始自己重新反思于丹现象 , 慢慢修正了以往的认识和态度 , 于是也从追捧中撤离 。 前一种事实上还是跟风从众 , 后一种才是真正的抛弃 。
跌落“神坛”仍遭人唾弃 , 于丹到底犯了什么错? 国学指的是对中国学术的简称 , 大师则是指的在学问或者是艺术上有很深造诣的尊称 。 国学大师说的就是学问在国学研究范围内出类拔萃的人 , 在中国人的印象中 , 国学大师也不仅看的是学问 , 还要看人品和道德 , 也就是说看他的文品和人品是否一致 。 像章太炎、钱钟书就是近现代的国学大师 , 而现代有一个人曾经也被认为是国学大师 。 这个人就是于丹 , 不过她后来从神坛上跌落了下来 , 在讲座的时候被北大学子轰下台 。
于丹 , 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 , 出生于1965年6月28日 。 于丹从1988年就开始活跃在影视传媒实践的第一线 , 她曾经说让经典走进千家万户 , 这是属于人们追求文化平等的权利 。 到了2006年的时候 , 她已经先后出版了《于丹〈论语〉心得》等书 。 书中是通过对论语庄子的解读 , 来引导大众对古文化的回归 。
或许很多人提起古文化都是死板的 , 但其实并不是 , 于丹的书里想体现的也是这点 。 2006年的时候 , 十一黄金假期 。 百家讲坛节目依然在播出 , 这次连着七天播出了于丹的专题讲座 , 也就是论语心得 。 百家讲坛是科教频道推出的讲座式节目 , 里面涉及比较多的是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 。 一向以科普历史知识和深入讲解为重点 , 它们的栏目宗旨是“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 。
这节目一经播出就受到了欢迎 , 于丹这个人也走进了大众的视线 。 随后2007年春节 , 百家讲坛播出了于丹关于庄子的心得 , 同样好评很多 。 2007年的十一黄金周于丹再次登上了节目 , 这次讲述的是昆曲 。 她对于昆曲也比较了解 , 讲课的时候娓娓道来 , 语言妙趣横生 。 说起来于丹的父亲也是国学上的研究者 , 因为这几个节目 , 于丹在观众里被推上了国学大师的高位 。
推荐阅读
- 《部落与弯刀》的立绘,到底是一款什么样的游戏?
- 51人品如何解绑身份证
- lck太喜欢运营?一支队伍一强到底,双败赛制没有意义!
- 何裕民的中药效果如何,何裕民的药到底有多贵
- 女人对待感情,到底是一心一意,还是三心二意,会有非常不一样的
- 如何才能知道对方爱不爱你,不知道对方到底爱不爱自己
- 全新胜达到底质量如何
- 血蟒如何帮尹仲疗伤
- 王笑民到底水平如何,北京中医医院王笑民在哪出诊
- 到底是爱到深处,情难自控,还是要挣回失去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