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管膜瘤能活多久,室管膜瘤二级20年不复发( 四 )


胶质瘤的免疫治疗 , 包括主动免疫接种肿瘤疫苗、淋巴结内注入免疫核糖核酸及应用免疫调节剂如左旋咪唑、PSK、PSP等也都在临床应用 , 可收到减轻放疗化疗反应 , 增强免疫力的作用 。
胶质瘤的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疗法 , 目前“羟基它里宁”(bufotanine)是胶质瘤的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疗法较最理想的以基因表达作用的药物 。

神经胶质瘤诊断

根据其年龄、性别、发生部位及临床过程等进行诊断 , 并估计其病理类型 。 除根据病史及神经系统检查外 , 还需作一些辅助检查帮助诊断定位及定性 。
(1)脑脊液检查:作腰椎穿刺压力大多增高 , 有的肿瘤如位于脑表面或脑室内者脑脊液蛋白量可增高 , 白细胞数亦可增多 , 有的可查见瘤细胞 。 但颅内压显著增高者 , 腰椎穿刺有促进脑疝的危险 。 故一般仅在必要时才做 , 如需与炎症或出血相鉴别时 。 压力增高明显者 , 操作应慎重 , 勿多放脑脊液 。 术后给予甘露醇滴注 , 注意观察 。
(2)超声波检查:可帮助定侧及观察有无脑积水 。 对婴儿可通过前囟进行B型超声扫描 , 可显示肿瘤影像及其他病理变化 。
(3)脑电图检查:神经胶质瘤的脑电图改变一方面是局限于肿瘤部位脑电波的改变 。 另一方面是一般的广泛分布的频率和波幅的改变 。 这些受肿瘤大小、浸润性、脑水肿程度和颅内压增高等的影响 , 浅在的肿瘤易出现局限异常 , 而深部肿瘤则较少局限改变 。 在较良性的星形细胞瘤、少枝胶质细胞瘤等主要表现为局限性δ波 , 有的可见棘波或尖波等癫痫波形 。 大的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可表现为广泛的δ波 , 有时只能定侧 。
(4)放射性同位素扫描(Y射线脑图):生长较快血运丰富的肿瘤 , 其血脑屏障通透性高 , 同位素吸收率高 。 如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显示同位素浓集影像 , 中间可有由于坏死、囊肿形成的低密度区 , 需根据其形状、多发性等与转移瘤相鉴别 。 星形细胞瘤等较良性的神经胶质瘤则浓度较低 , 常略高于周围脑组织 , 影像欠清晰 , 有的可为阴性发现 。
(5)放射学检查:包括头颅平片 , 脑室造影、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等 。 头颅平片可显示颅内压增高征 , 肿瘤钙化及松果体钙化移位等 。 脑室造影可显示脑血管移位及肿瘤血管情况等 。 这些异常改变 , 在不同部位不同类型的肿瘤有所不同 , 可帮助定位 , 有时甚至可定性 。 特别是CT扫描的诊断价值最大 , 静脉注射对比剂强化扫描 , 定位准确率几乎是100% , 定性诊断正确率可达90%以上 。 它可显示肿瘤的部位、范围、形状、脑组织反应情况及脑室受压移位情况等 。 但仍需结合临床综合考虑 , 以便明确诊断 。
(6)核磁共振:对脑瘤的诊断较CT更为准确 , 影像更为清楚 , 可发现CT所不能显示的微小肿瘤 。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可得到与CT相似的图像 , 并能观察肿瘤的生长代谢情况 , 鉴别良性恶性肿瘤 。
神经胶质瘤临床表现

神经胶质瘤的病程依其病理类型和所在部位长短不一 , 自出现症状至就诊时间一般多为数周至数月 , 少数可达数年 。 恶性程度高的和后颅窝肿瘤病史多较短 , 较良性的肿瘤或位于所谓静区的肿瘤病史多较长 。 肿瘤如有出血或囊肿形成、症状发展进程可加快 , 有的甚至可类似脑血管病的发展过程 。
症状主要有两方面的表现 。 一是颅内压增高和其他一般症状 , 如头痛、呕吐、视力减退、复视、癫痫发作和精神症状等 。 另一是脑组织受肿瘤的压迫、浸润、破坏所产生的局部症状 , 造成神经功能缺失 。
头痛大多由于颅内压增高所致 , 肿瘤增长颅内压逐渐增高 , 压迫、牵扯颅内疼痛敏感结构如血管、硬膜和某些颅神经而产生头痛 。 大多为跳痛、胀痛 , 部位多在额颞部或枕部 , 一侧大脑半球浅在的肿瘤 , 头痛可主要在患侧、头痛开始为间歇性 , 多发生于清晨、随着肿瘤的发展 , 头痛逐渐加重 , 持续时间延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