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虫害】桂花病虫害防治基本理论和实践要求( 二 )


4.生物技术防治
(1)饲养害虫天敌, 以虫治虫 。 采用人工养殖办法, 批量培养瓢虫、草蛉和捕食螨等害虫天敌, 让它们捕食与其相对应的介壳虫、粉虱和红蜘蛛等桂花害虫 。
(2)研发各种生物农药, 控制桂花病虫害的发生与发展, 即把各种致病微生物的培养液, 稀释后喷洒到林地、苗圃或盆景园等各处, 使桂花病虫害染病死亡 。 目前, 在我国生产的生物农药中, 真菌性制剂有白僵菌, 细菌性制剂有苏云金杆菌(俗称Bt乳剂), 抗生素制剂有灭幼脲3号等, 均可选用 。
5.化学药剂防治
实践证明, 化学农药是柄双刃剑 。 应用得当, 能够减轻或控制桂花病虫害;应用不当, 则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对桂花带来巨大的伤害 。 在具体应用时, 应注意以下事项:
(1)禁止使用剧毒农药, 倡导使用高效低毒农药 。 高效低毒农药近年来在我国逐步推广 。 国产种类有多菌灵、氧化乐果等;进口种类有百菌清、甲基托布津和尼索朗等 。 进口农药药效虽好, 但售价也高 。
(2)使用化学农药时要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才能获得比较理想的防治效果 。 按桂花病害共可分为以褐斑病、枯斑病、和炭疽病等为主的侵染性病害, 和以叶片黄化病为主(由干旱落叶、水渍烂根和因缺铁等导致)的生理性病害两大类 。 对侵染性真菌病害, 可用多菌灵和百菌清等化学农药来防治;对生理性病害化学农药是无能为力的, 只能采取灌溉、排水和施用硫酸亚铁、螯合铁溶液等改变生态条件, 并结合根外追肥等措施来进行补救 。
桂花虫害可分为以刺蛾、袋蛾等为主的食叶性害虫, 和以介壳虫、粉虱和螨类等为主的刺吸性害虫两大类 。 对食叶性害虫, 可用敌百虫等胃毒性杀虫剂防治, 对刺吸性害虫, 可用氧化乐果等内吸式杀虫剂防治 。
(3)化学农药在使用前要进行鉴定, 对乳油剂要观察其有无分层、沉淀或结絮现象 。
当化学农药鉴定有效后, 其稀释方法和稀释倍数也大有讲求 。 如乳油剂, 应先在喷雾器内装入1/4的清水, 再倒入乳油剂摇匀, 最后注入适量清水, 满足其使用倍数的要求 。 再如可湿性粉剂, 可先用水调成糊状, 再按使用倍数要求进行稀释 。 一般化学农药的稀释倍数为500至1500倍 。 病虫害预防阶段可采用最小浓度如1500倍;病害初发和害虫幼龄时段可采用中等浓度如1000倍;而病害蔓延和害虫高发期则应采用最大浓度如500倍 。
(4)化学农药应讲求使用技术以提高防治效果 。 例如:要选择晴朗无风天气喷洒化学农药 。 如无特殊情况, 最佳喷药时间为上午8至10时和下午4至6时(特别下午时段正值桂花叶面气孔张开, 喷药吸收效果最好, 且无日灼高温, 可以减少药害) 。 雨前或下雨时不适合喷药, 防止药液流失, 减效或失效 。 喷雾作业时, 雾点要细, 喷力要足, 喷嘴要由下而上, 均匀全面, 防止漏喷 。
在杀虫剂中可加入适量的中性皂液, 藉以提高药液的展布面积和粘着性能, 并溶解害虫体表蜡质, 封闭它们的气孔, 增强杀虫效果 。
(5)使用化学农药防治桂花病虫害要坚持“连续用药”和“交替用药” 。 所谓“连续用药”指应该查明并利用化学农药的残效期, 进行有一定间隔天数的2至3
次或更多次喷洒农药, 以解决桂花病虫害多代发生的持续危害 。 所谓“交替用药”指要轮换使用两种或更多种化学农药, 防止长期施用一种农药使桂花病虫害产生抗药性, 从而影响实际的防治效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