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百合的组织培养( 二 )



利用组培技术快速繁殖百合,除要求具有较高的繁殖系数、芽形成根的时间短和过渡移栽有较高的成活率外,更重要的是新生的子代都必须与母体保持一致的物理、化学和遗传特征 。 涉及组培遗传稳定性的研究者Sheridan(1975)认为铁炮百合愈伤组织培养6年后,其染色体数和再生能力无变化 。 Ahloowalia(1978)认为百合愈伤组织经长期培养后,其染色体数目、叶形和大小、花的发育、生长优势、成活率、多年生性状等都有所变化,但这些变化不能有性传递 。 Stimart(1980)也指出百合愈伤组织经长期循环培养,植株活力、叶斑等发生变化,但改变的特征不能有性传递 。 细木高志(1981)认为百合科植物在栽培中染色体是不稳定的,但直接从外植体再生的植株就不会发生此类情况 。 景忠平(1989)报道,铁炮百合叶、花被、花枝和子房等外植体培养3年,其分化能力不下降 。 李耿光等(1983)培养百合茎段,通过愈伤组织途径进行繁殖,培养8代后其分化能力就已下降,但这种结果的形成可能是在组织培养过程中使用激素不当所致(报道中他所用KT含量为10mg/L) 。

关于百合组培的实用化研究,国内外不少研究者为此做出了贡献 。 Takayma等(1980)研究了百合鳞片组培形成小鳞茎的过程,考察了鳞片生理年龄、活性炭、糖浓度等对培养效果的影响 。 1982年,他又采用固体和液体培养基结合连续光照等措施,达到了快繁大量小鳞茎的目的 。 新美芳二(1985)研究了光(0、8、16、24H)和温度(20~30℃)对鳞片分化小鳞茎的影响 。 Scaramazz等(1988)提出经4℃低温处理4~6周的小鳞片,可提前12~20D分化小鳞茎,并指出采用定期供氧和营养液的生物反应装置来生产小鳞茎是可行的 。 唐世富等人(1988~1991)、刘选明等人(1996~1998)通过ABT等新型添加剂在百合组织培养中的应用,探讨了组培条件的优化等 。 温春秋秀等(1997)在进行新铁炮百合的培养中,用微生物多糖固化剂GellanGum2g/L代替琼脂,节约了组培成本 。 王爱勤(1998)指出糖浓度为10%和添加10mg/L的多效唑(PP333)可促进小鳞茎的生长 。

另外还有许多对试管鳞茎休眠现象做了阐述:如铁炮百合30℃下的小鳞茎不休眠,而25℃下的绝大部分鳞茎休眠;低盐低糖和高氮培养基上的小鳞茎不休眠,而高糖(9%)培养基上的小鳞茎会出现休眠现象 。 不同的品种在3~6℃的温度下39~120D可打破休眠 。 一般亚洲百合所需时间短(约30天),而东方百合所需时间长(约2~3个月) 。 休眠现象还与培养小鳞茎时所用的糖浓度有关(Takayama等1982);3%糖浓度培养下得到的小鳞茎在5℃下约2个月可打破休眠,而9%糖浓度下培养得到的小鳞茎要冷藏约4个月 。 我们在培养过程中发现,蔗糖浓度较高(40g/L)对小鳞茎的形成和长大有利 。 如糖浓度降到20g/L,小鳞茎很快能长成幼苗 。 因此,可用糖浓度控制小鳞茎的生长,使幼苗生长健壮,提高成活率 。 也有人在组培前用4℃的低温处理鳞片120D,在经组培所得到的小鳞茎不发生休眠现象 。

试管苗或试管小鳞茎在栽培中的开花时间也因种而异,如外引杂交品种和新铁炮百合当年可开花,而毛百合、川百合和透百合等要15~24个月开花,兰州百合需3~4年才开花 。

出瓶苗的过渡移栽利用种子发芽箱进行百合组培苗过渡培养,可使移栽苗容易适应外界环境条件 。 当移栽苗放入种子发芽箱时,通过提高温度和湿度,使环境接近培养瓶的环境 。 3~4天后将覆盖物稍敞开,使温度和湿度降低,为移栽苗进一步适应外界环境创造条件 。 根长范围在0~1.0cm之间的幼苗,适应性强,生长快,生命力旺盛,适应性短,根系的生长量大,有利于幼苗的健壮入土;而根系较长的幼苗刚从瓶内出来时虽长的很壮,但它的生长势过旺,适应力有所降低,抗逆性差,环境稍不适宜,就易造成根系的损伤或腐烂,从而影响整个幼苗的生长 。 因此,应选择组培幼苗的根系刚刚萌生正要生长的时期进行移植 。 过渡培养的前7天内,在1/4倍浓度培养液的条件下,幼苗的生长量最大;在7~15天的一段时间内,在1/3倍浓度培养液的条件下幼苗的生长量最大;而移植入土后,在1/2倍浓度培养液的条件下幼苗的生长最为迅速 。 移栽的基质也很重要,必须具有良好的土壤结构,使土壤疏松,有利于植株的生长和扎根 。 试验证明:1/3沙土±1/3草炭+1/3腐殖土是移栽百合组培幼苗较理想的基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