蔊菜
【蔊菜】蔊菜介绍
- 【别名】
- 辣米菜,野油菜,塘葛菜,干油菜,石豇豆,鸡肉菜,田葛菜,江剪刀草,野雪里蕻,野芥草,野菜花,山芥菜,独根菜,山萝卜,金丝荚
- 【汉语拼音】
- hancai
- 【成份】
- 全草均含蔊菜素 。
- 【加工采集】
- 5~7月采收 。
- 【药材鉴别】
- 薄层层析:取本品10g,加水100ml,煮沸15min,滤过 。滤液浓缩至约0.5ml加无水乙醇2ml溶解后滤过,滤液于蒸发皿中蒸干,加少许氯仿溶解后供点样,以蔊菜素氯仿溶液为对照,在硅胶G板上,分别点样品液及对照品溶液适量,以醋酸乙酯为展开剂,展后晾干,置碘蒸气中或喷碘化铋钾试剂,样品液色谱在与对照品溶液色谱的相应位置有相同的红棕色斑点 。
- 【药理作用】
- ①止咳,祛痰作用
小鼠口服蔊菜素60毫克/公斤没有止咳作用(二氧化硫引咳法) 。家兔口服有祛痰作用(酚红法) 。
②抗菌作用
用平板双倍稀释法最终浓度为每毫升5毫克时,对4株肺炎球菌及4株流感杆菌均有抑制作用 。
- 【功能主治】
- 清热,利尿,活血,通经 。治感冒,热咳,咽痛,麻疹不易透发,风湿关节炎,黄疸,水肿,疔肿,经闭,跌打损伤 。
①《本草拾遗》:"去冷气,腹内久寒,饮食不消,令人能食 。"
②《纲目》:"利胸膈,豁冷痰,心腹痛 。"
③《分类草药性》:"治刀砍斧伤,烂疮,生肌,嚼涂 。"
④《岭南采药录》:"和生鱼煎汤服之,能去骨中之热 。"
⑤《贵州民间方药集》:"解热利尿 。治腹水,淋疾;外用治汤火伤 。"
⑥《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外用治疔毒;内服通气血 。治妇女乳病,并治咳嗽,黄疸 。"
⑦《贵阳民间药草》:"清热解毒,止咳化痰 。外用治漆疮,疔疮,痈肿 。"
⑧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利水,凉血解毒 。治感冒发热,咽喉肿痛,失音;肺热咳嗽,咳血;急性风湿性关节炎;水肿 。"
⑨《福建中草药》:"疏风透表,理气和胃 。"
- 【性味】
- 辛,凉 。
①《本草拾遗》:"味辛,温,无毒 。"
②《贵阳民间药草》:"辛,凉,无毒 。"
③《四川中药志》:"性凉 。味苦辛,无毒 。"
④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甘淡,凉 。"
归肺;肝经 。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杨,0.5~1两(鲜者1~2两) 。外用:捣敷 。
- 【宜忌】
- 《上海常用中草药》:"本品不能与黄荆叶同用,同用则使人肢体麻木 。"
- 【副作用】
- 家兔每天灌胃60毫克/公斤,共10天,心电图及外观检查均未见毒性反应 。
- 【归经】
- 归经_肝经
- 【备注】
- 此外,同属植物印度蔊菜与蔊菜极相似,主要区别在于植物体较为坚挺,茎下部的叶羽裂较多 。常与蔊菜同等使用 。
- 【植物形态】
- 蔊菜
多年生草本,高30~40厘米,直立或卧伏地面 。茎下部的叶长椭圆形,或作羽状分裂,上部的叶较少分裂或不分裂,边缘有不整齐的锯齿 。花小,排列成总状花序,花梗长约0.5厘米;萼片4,开展,基部等宽,背部先端略带褐色;花瓣4,黄色,倒卵形,基部狭窄;雄蕊6枚,4强;心皮2,花柱1,柱头不分裂 。长角果线形,长约2.5厘米,隔膜薄而透明,具短柄,无小苞片,有种子2列 。种子小,极多,卵状,褐色 。花期5~9月,边开花,边结果 。
野生于荒地、路旁及田园中 。南北各地均有分布 。
此外,同属植物印度蔊菜与蔊菜极相似,主要区别在于植物体较为坚挺,茎下部的叶羽裂较多 。常与蔊菜同等使用 。
- 【临床应用】
- 治疗慢性气管炎
用从蔊菜中提取的有效成分蔊菜素内服,每日200~300毫克,10天治疗100例,20天治疗98例 。前者有效率为80%,临床控制率为4%,显效率为21%;后者有效率为90%,临床控制率为8%,显效率为41% 。实践表明本品祛痰作用明显,其次是止咳、平喘,较蔊菜水煎剂(3两/日)疗效为高,副作用也明显降低 。治程中可有口干、胃部不适、头晕等反应,但均轻微短暂,不影响服药 。
- 【药用部位】
- 为十字花科植物薄菜的全草或花 。
- 【来自何书】
- 《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