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与药食同源

古人认为药与食物同起源於一个根源 。《皇帝内经》中《素问—生气通天论》有言:“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无味 。”提出了谨和无味调阴阳的观点,记载「酸、甜、苦、辛、咸」五味调和之摄取至使人民百姓保持身体健康 。唐朝时期的《黄帝内经太素》一书中写道:“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反映出“药食同源”的思想 。
我国素有“药食同源”之说 。传统中医学认为食即是药,或者说相当于药 。因为它们同源、同用、同效 。食物的性能与药物的性能一致,包括“气”、“味”、“升降浮沉”、“归经”、“补泻”等内容,并在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应用 。传统中医食与药并没有明确界限,因此药疗中有食,食疗中有药 。
中医药食学说,即药物与饮食关系的学说 。在中医中,药食同源,药食互补,药食互用,药与食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将二者配合起来,用以养生疗疾,是中医的一个显著特色 。“食养”,在我国古代医书《皇帝内经》中早有论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阐明了药食气味厚薄对人体阴阳盛衰的影响 。医圣张仲景在行医中,首例“食治”专篇 。由此可见,中医对食物的认识和中药一样,讲究寒热温凉四性和辛、甘、酸、苦、感五味 。古人云:气血得理,百病不生;若气血失调,百病竞起 。万物均为食 。食用的方法得当,方能把万物变为食、药统一体,因时、因地、因体、因病,经过万物的取己之长,配制得当,可食或冲服,迅速加强人体的正常需求与代谢 。众多事实证明了万物均为药,万物均为食 。药食同源即药与食物相同 。
『药食同源』这一孕育中国医学逻辑理论的饮食文化思想,早以深深渗透进中国各民族人民的心底,它不仅能维持生命延续保养身体健康,更能达到治疗的目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