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翻译 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的翻译
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翻译:两旁都是苍青色的藤条和古老的树木,即使是盛夏的正午,也没有一点热气 。该句出自《百丈山记》,《百丈山记》选自《朱文公文集》,写于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的夏天 。通篇状物写景,准确而形象,细致而生动,表现出作者精细的观察能力和运用语言的功夫,是一篇以刻画山水景物见长的游记 。
文章插图
《百丈山记》原文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垒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 。山之胜,盖自此始 。
循磴而东,即得小涧 。石梁跨于其上 。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 。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 。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 。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 。门内跨池又为石梁 。
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 。庵才老屋数间,卑庳迫隘,无足观 。独其西阁为胜 。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 。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 。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 。乃壁其后,无所睹 。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 。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 。下临峭岸,深昧险绝 。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 。其沫乃如散珠喷雾,目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 。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 。
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迭,不可殚数 。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 。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 。或涌或没,顷刻万变 。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 。畏险者或不敢度 。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 。既皆赋诗以纪其胜,余又叙次其详如此 。而其最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 。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 。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
《百丈山记》注释1、许:表示约数 。
2、绝壑:又深又险的山沟 。
3、控:临 。垂崖:陡峭的山崖 。
4、度:渡过,过去 。
5、循:顺 。
6、得:遇见 。
7、梁:桥 。
8、亭午:正午 。
9、淙:流注,灌注 。
10、溅溅:水流声 。
11、山门:佛教寺院的大门 。
12、瞰:俯视 。
13、蹑:踏,踩 。
14、庵:尼姑的寺庙 。
15、才:仅仅 。
文章插图
《百丈山记》译文登上百丈山三里来路,向右边俯视,是又深又险的山沟,路的左边靠着陡峭的山崖,路面是垒起来的石磴,上了十几个台阶才过去了这段险区 。百丈山的胜景,从此开始了 。
顺着石磴往东走,遇到一条小涧 。一座石桥横跨在它上面 。两旁都是苍青色的藤条和古老的树木,即使是盛夏的正午,也没有一点热气 。涧水全是清澈见底,从高处流下来,发出“溅溅”的声响 。走过石桥,沿着两旁都是山崖的小路曲曲折折地登上去,遇到了一座寺院的大门 。
有三间小房子,连十来个人也容纳不下来,但是前面可以俯视涧水 。大门的后面临着石池,风从两旁的山峡间吹来,整天不断 。大门里边,又有一座石桥横跨在石池上 。过了石桥往北走,踩着石梯,上几级就到了尼姑庵 。尼姑庵仅有几间旧房子,房子又矮又窄,没有什么值得观看的地方 。只有西阁美好 。
溪水从西面山谷中顺着裂缝从西阁下面像箭射一般飞奔流出,向南与东面山谷中的水一块注入石池中 。水从石池中再流出来,就形成了前面所说的那条小涧 。西阁座落在它的上游,在激流和峻石相搏击的地方,最值得欣赏 。后面是一座石壁,没有什么可看的 。一个人晚上躺在西阁里面,枕头和卧席下面整夜都能听到潺潺的流水声 。越听得时间长越感到悲哀,但也很有意思 。
【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翻译 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的翻译】从寺院的大门出来往东走十来步,遇到一座石台 。石台下临陡峭的崖岸,幽深昏暗极其险峻 。从草木丛生的地方向东南望去,见一瀑布从前面的岩穴中喷涌而出,又从几十尺的高空中投下来 。溅起的水沫像散落的珍珠,又像喷射的雾气,被阳光一照,光彩耀眼,不能正眼去看 。
石台在山西南的缺口处,它的前面对着芦山,有一座特别秀丽的山峰出现在眼前,而远近几百里高低不同的峰峦也都一个个清清楚楚地呈现在眼前 。太阳迫近西山了,余光横射过来,紫色和翠绿色重重叠叠,数也数不完 。早晨起来往山下望去,白云铺满平野,就像一起一伏的大海波涛一样 。
而远远近近从云中露出来的山峰,都像来来往往飘飞浮动一样,有的涌出,有的沉没,转眼之间千变万化 。石台往东的小路断绝了,当地的人凿出些仅能容下脚的石磴来通过,并在东面建了一座神祠,遇到水涝或旱灾就到那里去祈祷 。害怕危险的人有的就不敢过去 。而山上可观赏的景致,到这里也就没有了 。
我同刘充父、刘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到这里来游览 。已经把山上的胜景都写诗记述过了,我又按照次序这样详细记述下来 。山上最值得观赏的地方是石磴、小涧、寺院大门、石台、西阁和瀑布 。因此分别作了短诗来描述这些地方,并呈送给了一同来游览的人 。现在又写了这篇游记,用它来告诉那些想去游览而未能去的人 。
《百丈山记》赏析作者没有把笔墨花在记述出游的时间、行程等方面,而是着力于描写百丈山的优美风景 。文章开门见山,文尾映照题目,从“山之胜盖自此始”写起,到“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结束了基本部分的内容,首尾呼应,一气呵成,显得十分集中、紧凑 。
有选择地落笔于六处景致,分为两组:第一组叙述踏石磴、过涧水、入山门而至西阁,主要描写西阁环境的优美和夜宿听泉的感受;第二组中由石台引出,主要描写瀑布、夕照与云海,叙次分明,铺排得当,重点突出,引人入胜 。
通篇状物写景,准确而形象,细致而生动,表现出作者精细的观察能力和运用语言的功夫,是一篇以刻画山水景物见长的游记 。
文章插图
《百丈山记》创作背景这篇游记作于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所写的百丈山位于福建建阳东北 。作者与同游者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皆赋诗以纪其胜”,复又“叙次其详如此”,这在末节中作了交代 。诗文并作,记其游览之胜 。而作者于诗外作文,不仅为着“呈同游诸君”,同时“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这篇末文字点明了写作此文的目的:导游,引导人们去游览百丈山的胜景 。
《百丈山记》作者介绍朱熹,南宋诗人、哲学家,宋代理学集大成者,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 。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 。早年出入佛、道 。31岁正式拜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为师,专心儒学,成为程颢、程颐之后儒学的重要人物 。他继承周敦颐、二程,兼采释、道各家思想,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 。
这一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 。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主要哲学著作有《四书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等 。代表作品诗《春日》《观书有感》,词集《晦庵词》 。此外有《朱子语类》,是他与弟子们的问答录 。
推荐阅读
- 鸡屎藤的繁殖方法
- 吊兰常春藤...能吸甲醛能治病,100盆都不嫌多!
- 藤黄果的功效与作用 吃藤黄果的好处
- 藤野先生读后感
- 紫藤萝瀑布题目的作用 紫藤萝瀑布题目的作用是什么
- 心叶藤的花语和价值
- 庭院适合种什么藤本花卉植物 庭院适合种什么藤本花卉
- 豆薯的功效与作用
- 怪物猎人世界特产藤壶鲍鱼在哪
- 珊瑚藤种子怎么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