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蔹莓全草入药
很少有人能将田间地头随处可见的乌蔹莓与中药联系起来,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外观,再加上极强的生命力,导致乌蔹莓一度被认为是令人厌烦的“野草”,也只有枝头挂满成熟的紫色果实时,人们才会不由惊叹一句,没想到这令人讨厌的野草还能有这般漂亮的果实 。 乌蔹莓又名五叶藤、地五加、乌蔹草,为葡萄科乌蔹莓属的草质藤本,广泛存在于山间地头,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乌蔹莓首载于《诗经·唐风·葛生》:“葛生蒙楚,蔹蔓于野 。予美亡此,谁与?独处!葛生蒙棘,蔹蔓于域 。予美亡此,谁与?独息!”文中以葛和蔹起兴,诉说了对心上人无尽的思念,这里的“蔹”即是乌蔹莓,没想到不起眼的植物还蕴含着这般深沉的爱 。 “乌蔹莓”一名始见于《唐本草》:“乌蔹莓,蔓生,叶似白蔹,生平泽,四月五月采,阴干 。”《蜀本草》谓:“乌蔹莓蔓生,茎端五叶,花青白色,俗呼为五叶莓,叶有五梗,子黑,一名乌蔹草 。”可见其历史久远 。 李时珍对乌蔹莓的描述尤为详细,《本草纲目》记载:“五叶如白蔹,故曰乌蔹,俗名五爪龙,江东呼龙尾,亦名虎莓;塍堑间甚多,其藤柔而有棱,一枝一须,叶长而光,有疏齿,面青背淡 。七、八月结苞成簇,青白色 。花大如粟,黄色四出 。结实大如龙葵子,生青熟紫,内有细子 。其根白色,大者如指,长一、二尺,捣之多涎滑 。”乌蔹莓叶片为鸟足状5小叶,中间小叶片为椭圆形,花开为淡绿色,花型很小,很容易被人忽视 。其花期一直持续到夏末,陆续凋零的花朵转变成青绿色的果实,再而变成深紫色宝石样,完成果实的蜕变 。其生命力尤为顽强,去除掉土壤上的部分,其根部会继续发芽生长,一般很难将其彻底清除 。 乌蔹莓全草入药,夏秋季节采收晒干即可 。陶弘景首次记载其药用:“捣敷疮肿,蛇虫咬处 。”宋代《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中记载其:“味酸苦寒,主风毒热肿 。”《本草纲目》中首载其有“利小便”之功 。乌蔹莓性寒,味苦、酸,归心经、肝经、胃经,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消肿之功 。乌蔹莓外用时,常将适量鲜品捣烂进行外敷,用于治疗痈肿、疔疮、痄腮、丹毒等热毒疮疡症 。 每次看到乌蔹莓,总会想起《诗经》中对它的赞美 。写诗的人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可是对爱人的思念却借助诗歌流传许久,至今还让人感怀 。这些从诗经中走出来的植物,不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同样也是中医药深深根植的厚重沃土 。这些不起眼的中草药从历史中来,同时也成为历史本身,在岁月的长河里熠熠生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