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刘罗锅:圆滑世故的糊涂大学士( 二 )


圆滑世故 棱角渐无
了结国泰案后,刘墉被任命为吏部尚书;不久又授工部尚书,仍兼署吏部,并充任上书房总师傅 。但调任京官之后,刘墉开始奉行圆滑世故、明哲保身的为官之道,渐渐失去了早年的锐气 。
在民间故事和影视作品中,刘墉总是有勇有谋地对付和坤,打击和珅的嚣张气焰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从力量对比来看,在两人同朝为官的20余年中,刘埔和坤始终是乾隆帝身边的大红人、权力场上呼!风唤雨的重臣,而刘墉的官位、势力与和坤不可同日而语 。从主观愿望来看,刘墉为官后期不再是棱角分明、刚直不阿的处世风格,而是变得圆滑世故、乐于取悦 。据史料记载,刘墉调人京城后,看到和坤位高权重,其党羽遍布朝野,便对和坤及其亲信虚与委蛇 。
另据嘉庆元年的圣谕,乾隆帝曾经向刘墉询问一位名叫戴世仪的官员才能如何,刘墉模棱两可地说:“还可以吧 。”事实上,戴世仪能力平庸,连乾隆帝都心知肚明 。乾隆帝因此斥责刘墉对于选拔人才完全不留心,令他“扪心内省,益加愧励” 。由此看来,刘墉为官后期做起了“老好人”,不愿再得罪官场同僚 。
糊涂为官 小错不断
乾隆五十二年(1787)之后,刘墉为官便“小错不断” 。一次,乾隆帝与刘墉谈及嵇璜、曹文埴的为官情况 。后来刘墉却不小心把谈话内容泄露了,引得乾隆帝不悦 。不久,刘墉受命主持祭拜文庙,因没有行规定的“一揖之礼”而遭到太常寺卿德保的参劾 。乾隆五十三年(1788)夏天,刘墉兼署国子监期间发生了乡试考生舞弊事件,刘墉因此被弹劾并受到处分 。但仅仅半年后,刘墉又犯了一个小错,这次终于触怒了乾隆帝 。
乾隆五十四年(1789)二月底至三月初,京城连天阴雨,上书房教皇子读书的师傅们一连好几天没有开课,当时任上书房总师傅的正是刘墉 。乾隆帝得知此事后,龙颜大怒,对刘墉大加申饬,并降了他的官职 。在降官的圣谕中,乾隆帝毫不留情地指出刘墉接连失职,过失甚大,实难宽恕 。四年后,刘墉充任会试主考官,因阅卷不细,出现了很多不合格的试卷 。乾隆帝得知后,再次对刘墉进行了严厉斥责 。因为这一系列的错误,刘墉错失了被授予大学士的机会 。嘉庆元年(1796),已为太上皇的乾隆帝增补比刘墉资历浅的董诰为大学士,并批评刘墉“向来不肯实心任事” 。一年后,刘墉才被授为体仁阁大学士,但圣谕中仍称刘墉“行走颇懒”、“兹以无人,擢升此任” 。
事实上,刘墉最高的官位仅是“体仁阁大学士”,他从未进过军机处,也就没有涉足清代政治权力的核心 。因此,后世称刘墉为宰相,多半是不合适的 。
刘墉为官的前期与后期,执政能力判若两人,不禁令人感到费解 。仔细看来,刘墉所犯的错误,多因大意失察而成,而且一犯再犯,实在不像一位饱学之士的作为 。巧的是,刘墉犯的错都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赔不上身家性命,却总能招致乾隆帝的训斥 。由清正刚直到圆滑世故,由慎思明察到糊里糊涂,这均是出于同一个原因,那便是那些平庸糊涂、不功高盖主的官员更得乾隆帝喜爱 。刘墉正是看透了这一点,所以宁愿表现得有些小糊涂,也要顺应官场规则以求自保 。
【宰相刘罗锅:圆滑世故的糊涂大学士】嘉庆九年(1804)十二月,刘墉卒于官,享年85岁 。他虽一生清廉,但没有做到不失刚正,因此,嘉庆帝赐谥号“文清”,而非“文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