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外莆田”爱尔眼科( 二 )


同时与“乱收费”的“莆田系”相同 , 爱尔眼科也存在收拿回扣的现象 , 这撕开了医院暴利的一角——“转介人”被利益驱动 , 诱骗患者做了不该做的高价手术和治疗 。
“莆田系”医院与爱尔眼科的差距 , 或许只是分院数量的区别 , 后者有强大的分院基数为其背书 , 并因此在业内享有话语权 。
在登陆A股的头几年 , 爱尔眼科主要通过自有资金或在股票市场公开募资来完成新建或收购医院 , 并在不断发酵的营销活动中 , 打开品牌知名度 。这个阶段的爱尔眼科发展速度还算平稳 。
拐点出现在2014年 , 在此之后 , 爱尔眼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 财报数据也节节攀高 。按照平常逻辑 , 企业会被尾大不掉的成本严重拖累 , 财报数据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 爱尔眼科是如何独善其身的呢?
与其说爱尔眼科是一家医院 , 不如说是一股庞大的资本势力 。因为就在那一年 , 爱尔眼科改变了单打独斗的募资方式 , 通过与专业投资机构共同设立多支并购基金 , 利用并购基金从体系外新建或收购眼科医院 , 盈利后再置入上市公司 , 最终并入上市公司报表 。
这套打法也被称作“体外孵化” , 具体操作为——爱尔眼科内部的核心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担当合伙人 , 组建有限合伙企业 , 与并购基金联手成立全新的医院 。爱尔眼科主体公司层面并未直接参股 , 因而新医院的营收并不会影响上市主体公司的业绩 。
尽管这些新医院现阶段并没有被爱尔眼科招入麾下 , 但却可以使用其品牌 , 接受爱尔眼科的日常管理和指导 , 对其实施人员、手术标准化配置 。此外 , 爱尔眼科还会根据医院地理位置对其进行业务分类 , 省会城市的爱尔医院集中了当地最顶尖的资源;市级医院提供的是相对简单的眼科手术和眼病诊断;县级医院提供验光配镜服务和简单眼病的诊断 。
新医院实现盈利后 , 爱尔眼科便将新医院进行溢价收购 , 然后名正言顺地“招安” 。
就这样 , 一通“流水线”般地复制粘贴 , 大批量生产出的爱尔眼科分院 , 也让集团成为了全球第一大眼科诊所 。
这一套流程下来 , 一方面三方都实现了共赢——爱尔眼科收割的是新增营收和利润 , 并购基金的投资人以及爱尔眼科的内部合伙人则获得了投资收益 。另一方面 , 爱尔眼科也通过溢价收购的方式完成了对人才的激励 , 更保证了财报数据的稳步增长 。
这里面被忽视的只有一点 , 就是医院的使命是救人于水火 , 从业者需要对生命抱有敬畏之心与庄重的尊重之情 。
【“编外莆田”爱尔眼科】数据显示 , 2018年-2021年9月 , 爱尔眼科研发支出占比分别为1.22%、1.53%、1.38%、1.36% 。重扩张、轻研发 , 爱尔眼科数量膨胀的同时 , 也受到了不少业内人士对其医生能力、资质、内部管理、监管的质疑 。不少人批评爱尔眼科将品牌轻易地“借”给新医院 , 暴走般地扩张 , 没有看到一家医院对“救死扶伤”该有的使命感 , 只感受到滚滚向“钱”冲的窒息 。
或许 , 在创始人陈邦看来 , 成立爱尔眼科的初衷并非完全是“医者仁心” , 除了爱尔眼科 , 他还控股了一家专门用来投资地产的公司 , 这些公司不过是其在资本游戏中收购“韭菜”最锋刃的利器 。
办医院绝不是一桩淡薄的生意 , 这桩生意牵涉无法重启的生命和无数个家庭 。
03 膨胀后遗症
这样的质疑不是信口拈来 , 就算陈邦再热衷于做公益活动 , 也洗不掉爱尔眼科数次深陷舆论漩涡的事实——医疗事故频发 , 屡次出现虚假广告事件 , 甚至是医生“无证上岗” 。不仅仅是艾芬 , 中国裁判文书网的数据统计 , 2014-2020年 , 爱尔眼科作为当事人的医疗损害相关案件共计75起 , 对患者的赔偿金额从数万元到数十万元不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