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点沂蒙山⑤|“九间棚精神”下的三代人( 二 )
起初 , 刘丞铭不想回来 , 因为他觉得像父亲这样大半辈子都靠在村里 , 对得起村民 , 对不起家人 。以至于现在 , “连母亲的几万块钱医药费也掏不出 , 家里二三十年的老楼房更没钱换 。”刘嘉坤也不想让儿子回来 , 因为他不想让村里的企业渐渐家族化 , 而且儿子在外面发展挺好 。
“举贤不避亲”的劝说越来越多地出现在60多岁的刘嘉坤耳畔 , 再加上快速扩张的金银花等产业也确实急缺人手 。去年 , 刘嘉坤硬把儿子拽了回来 。回村的刘丞铭被派到九间棚集团甘肃分公司当总经理 , 当年他就拿下甘肃省7个县市的金银花种植大单 。
是什么让老一代“愚公”削山开路、架电引水
九间棚的年轻人能回来 , 甚至愿意回来 , 因为他们脚下踩着一座“山” , 而这座山就是九间棚老一辈勇挑重担的肩膀和百折不挠的脊梁 。
最近 , 在龙顶山的悬崖峭壁上 , 有几台大型挖掘机正昼夜不停地开山整地 。“已经整出来了800多亩地 , 我们的目标是在山崮顶上建成5000亩的花果生态园 , 打造山区高质量绿色农业基地 。”刘嘉坤说 , 用机械开山整地 , 一天一夜就得花2.5万元 , “现在花点钱能办成事多好 , 当年我们只能靠双手开山修路 。”
除了偶尔照看孙子 , 如今65岁的刘甲印就在九间棚的农业生态园上班 , 在这片他亲手“扒”出来的山地上 , 九间棚的金银花产业正逐渐壮大 , 九间棚人也越来越富 。而在30多年前 , 为甩掉人人嘲笑的“干山顶”帽子 , 九间棚人开始削山修路、架电引水 , 当年年富力强的刘甲印就全程参加了这战天斗地的大事 。
1984年 ,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沂蒙老区的大街小巷 , 修路架桥、分田包干 , 自行车、缝纫机、“万元户”等新鲜词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 然而这股春风却没吹到640米高的龙顶山九间棚村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九间棚的盘山公路 。
九间棚村实在太封闭了 , 山高涧陡 , 四面悬崖 , 羊肠山道九曲回环;九间棚人实在太穷了 , 靠秤分水 , 煤油取电 , 一日三餐地瓜干 。为寻求突破 , 那年冬天 , 九间棚村老支书刘德敬和老村主任廉茂增决定为100多口九间棚人闯条活路 。为此 , 推选了一个脾气倔、胆子大、敢担当的年轻领路人——30岁的刘嘉坤 。
九间棚村因山顶的九间嵌在石缝里的石棚而得名 , 20世纪50年代 , 全村仅仅十几户人家 。当年村里的小学就设在石缝的石棚里 , 桌椅板凳全是石头 , 刘嘉坤在里面念过几年书 。想有活路 , 必须打通下山路 , “架电、修路、引水”成了九间棚人必须干成的三件大事 。
听说架电要凑钱 , 每人79块 , 很多来开会的村民摸摸自己口袋低头走了 , 只有7名党员留了下来 。
老支书刘德敬带头直接把留给孩子结婚的100多块钱捐了 , 刘嘉坤干脆把盖新房的300了闪亮的星星 , 全村男女老少都围在村口 , 看这让人兴奋的电灯 , 刘甲印抱着不到三岁的刘丞瑞就夹在欢乐的人群里 。
“刘德明一个人干活顶五个人 , 一家人干活顶五家 。”刘嘉坤感叹道 , 村里修路抓阄 , 抓到哪段修哪段 , 刘德明等党员则是哪段难修修哪段 。因为吃住在工地 , 刘德明得了急性阑尾炎住院 , 在梦里他还生气地嚷道:“你瞎眼 , 把石头安哪去啦!”刘德明在梦里骂的是二儿子刘甲印 。没等手术伤口愈合 , 刘德明就执意出院上山 , 为防止伤口崩开 , 他找了块布缠住腰 , 继续领着开山修渠 。
推荐阅读
- 在转型探索中走向春天——“中国鲍鱼之乡”蹲点观察
- “宿迁水利这一年”⑤丨 夯实农村水利建设 助力乡村振兴
- 党报热点 | 大力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聚焦市委经济工作会议⑤
- 2021食品安全与健康热点⑤指示菌超标如何理性看?
- 蹲点报告?寒战|用歌声御寒!记者从凌晨到清晨体验滨州快餐制销
- 蹲点 蹲点纪实 抱着干实事的初衷 这次蹲点使我收获满满……
- 【四新四化蹲点采访】赫章县高枧村:村里种植红苹果助力乡村振兴
- “生物育种知多少”系列直播⑤生物育种的未来:何以衣被天下?
- 专家分享⑤ | 全国医务人员诊疗过程手卫生监测
- 蹲点之前,不妨看看这份突破瓶颈期的食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