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格物致知的意思 王阳明的格物致知到底在说什么?( 二 )


第一,追根究底的学习习惯
首先要明确一点,学习不等于读书,也不仅仅是跟风,这不是真正的学习。要学习,就要知道为什么,为什么,从现象到本质,找出原因,解决好问题。最好在过程中明白一些道理,才能算是真正的学习。所以要尽量养成提问的习惯,让你能够自动有效的学习。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正是在这里。
第二,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
“知事”一定不能脱离实际。很多经验,甚至是智慧,都需要通过实践来发现,经过挫折和重复才能感同身受,否则很容易成为故事里老人所说的“为神秘而误导国家服务”之流。
每个人在生活中遇到的都是全人类的基本问题。没有这些问题,就不可能真正做到“已知之事”。事实上,如果一个人能够通过阅读、看见、体验、思考、顿悟,发现如何对待工作,如何解决困难,如何对待同事、家人和朋友,如何对待自己,以及其他常见的情况,那么“从事物中学习”是极其有效的。正如王阳明所说:“知其所为而知其所为而知其所为。”只有知识和实践相结合,你才能成为真正了解你所知道的东西的方法。
三,自我提升的实践
正如丁肇中先生所指出的,王阳明是“探索自己的内在自我”,“观察事物”的最高成就在于自知和自我的突破与成长。
中国人的人格永远和道德有关,中国人的人格更多的是建立在拿着东西用心去证明的基础上。在儒家的知识体系中,“学以致用”的下一步就是要做到真诚,修身。所以中国人常说“人以天道,天道遵循法,道遵循自然”,就是透过天道看人性。所以孔子说“寒则知松柏枯”,意思是说可以用松柏的耐寒性来看人的傲气。但这种风格方法需要一个契机,需要人们把自己一生的荣辱经历与天地自然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的感受到兴奋,体会到一点道理。正因如此,一无所获的王阳明少年竹困中年,却能一举悟道。他体会到的就是这种自我突破的做法。
不容易。人类天生在认识和突破自我方面就有着非凡的障碍。我们常说“知”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去认识,去走,去把这个东西变成自己的,也就是完成认识,去认识,去走,去结合,去获得道路的整个过程,或者至少完成一次自我突破,这才算完成。但是,一旦我们真的去做了,所有性格上的缺陷,来自于自己的阻碍,总会跳出来破坏掉。所以我们经常说突破。谁来突破?突破自己。我们经常谈论创新。是谁的创新?创造自己的创新。改变旧的习惯,改造旧的思维,形成新的习惯和新的思维,在高人格、充实的生活和幸福中成长,其中,获得了一种根本的力量和根本的幸福,这就是中国人的“学以致用”。之后与你有关的一切自然会随之改变。所以,最终,你改变的是你的整个世界。
第四,管理知识在于情境
回到管理,西方人重,“理”是事物的本质,即事物发展的规律。任何事情都必须“讲道理”才能成功,包括管理。所以,西方管理是管事情的。中国人重视人性,“理”就是自然良知,也就是培养人情的途径。任何事情都不能违背“理性”才能成功,包括管理。所以,中国管人。这就是阳明的“心学”和故事里老人的“思物”最大的区别。
目前大部分管理层都是遵循“量物”的方式,大部分都是取两家之长。也叫思考和推理。只有反复思考,反复推理,才能明白“事物的本质,事物的终结”,才能谈得上真诚、真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管理者的“知事”表现在两个方面:熟悉人性,营造一心一意的氛围,使人的潜能最大化;要把事物理解清楚,从复杂的事物中看到事物的本质和现实,从而不断发现更好的发展和生存方式。孙子兵法提到“择己之位”,是一个精辟的总结。管理者熟悉人性是为了在合适的时间选择合适的人,熟悉事物是为了引导局面,把握大局。所以,会学东西的人,会善于选人;不花时间选择自己位置的人会发现很难向别人学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