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系列之——维生素C(抗坏血酸)

维生素C具有防治坏血酸的作用 , 因此又叫抗坏血酸 , 是一种水溶性的维生素 。天然维生素C多存在于新鲜的水果(苹果、橙子和猕猴桃等)和蔬菜(西红柿、黄瓜和白菜等)中 。由于人体内缺乏维生素C生物合成最后一步反应的关键酶 , 即L-古洛糖酸-1,4-内酯氧化酶(GLO) , 因而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维生素C 。
维生素C的分子式是C6H8O6 , 是一种强还原剂 , 分子中2位及3位碳原子上的两个烯醇式羟基易解离而释放H+ , 从而氧化形成脱氢维生素C 。维生素C和脱氢维生素C形成了可逆的氧化还原系统 , 发挥抗氧化等多种功效 , 在人体内发挥着重要作用 。运用到化妆品领域 , 维生素C具有美白、促进胶原蛋白形成等功效 。本文将对维生素C及其衍生物的主要作用与作用机理进行介绍 。
维生素系列之——维生素C(抗坏血酸)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图 维生素C结构式
维生素C的功效
美白
维生素C对皮肤的美白作用主要有两种机理 。第一种机理是维生素C能够将黑色素产生过程中的深色的氧黑色素还原成还原性黑色素 。黑色素的颜色是由黑色素分子中的醌式结构决定的 , 维生素C具有还原剂的性质 , 能使醌式结构还原成酚式结构 。第二种机理是维生素C能够参与体内酪氨酸的代谢 , 从而减少酪氨酸转化成黑色素 。
抗氧化
自由基是机体反应产生的有害物质 , 具有很强的氧化性 , 可损害机体的组织和细胞 , 从而造成一系列的慢性疾病 。而维生素C是一种水溶性的自由基清除剂 , 在体内可以清除-OH , R-和O2-等自由基 , 在抗氧化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
【维生素系列之——维生素C(抗坏血酸)】促进胶原蛋白的合成
有文献表明 , 每日在皮肤局部应用含有5%L-抗坏血酸的制剂 , 可以提高皮肤Ⅰ型胶原蛋白和Ⅲ型胶原蛋白的mRNA表达水平 , 且三种转化酶、羧原胶原蛋白酶和氨基原胶原蛋白酶以及赖氨酸氧化酶的mRNA表达水平也有相似程度的增加 , 表明维生素C能够促进皮肤中胶原蛋白的合成 。
促氧化作用
除了抗氧化作用 , 维生素C在金属离子存在的条件下还具有促氧化作用 , 并可造成脂类、蛋白质氧化以及DNA损伤从而影响基因的表达 。维生素C可通过将铁Fe3+还原为铁Fe2+离子 , 以及将Cu2+还原为Cu+ , 从而将过氧化(H2O2)还原为羟基自由基 , 促进氧化损伤的形成 。因此 , 对于铁含量高的人 , 或患有地中海贫血或血色素沉着症等具有与铁超载相关的病理条件的人 , 不建议补充维生素C 。
主要的维生素C衍生物
抗坏血酸葡糖苷的亲水性更高 , 在原有维生素C的基础上 , 添加葡萄糖基以稳定成分 , 经过皮肤上的酶和α-糖苷酶的水解作用 , 抗坏血酸葡糖苷会转化为原型维生素C , 在进入细胞后可发挥作用 。抗坏血酸葡糖苷能够通过抑制酪氨酸酶活性 , 还原黑色素及黑色素合成中间产物多巴醌 , 以缓解日晒损伤的功效 。
3-乙基抗坏血酸/维生素C乙基醚的分子量较小 , 经皮吸收率较好 , 兼具亲水性和亲脂性 , 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性(在这方面可能不及原型维生素C) , 相较其它衍生物而言,3-乙基抗坏血酸在促进胶原蛋白生成方面有更好的表现;在稳定性方面 , 其氧化变黄风险相对较低 , 不会染黄角质层 , 且渗透性较好 。同样的 , 3-乙基抗坏血酸也可通过抑制酪氨酸酶活性 , 还原黑色素和黑色素合成中间产物多巴醌 , 从而修复皮肤晒后损伤 。
抗坏血酸四异棕榈酸酯/四己基癸醇抗坏血酸酯 , 是由日本日光化学开发的脂溶性衍生物 , 从自身性质来说 , 它更易被机体吸收 , 甚至可以渗透入真皮层 。并且 , 抗坏血酸四异棕榈酸酯的转换率比较高 , 体外实验中 , 将其转换为原型维生素C的转换率可达84%左右 , 又因抗坏血酸四异棕榈酸酯的稳定性较好 , 几乎是价格最昂贵的维生素C衍生物原料 。抗坏血酸四异棕榈酸酯的经皮吸收力强 , 在皮肤中发挥维生素C活性;其可通过抑制黑色素生成和脂质过氧化 , 预防角化细胞损伤;同时 , 抗坏血酸四异棕榈酸酯还具有增强成纤维细胞活性、抑制明胶酶(促进胶原的分解)活性的能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