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建平 黄建平( 二 )


虽然你自己的口味会变,但是美食的原料不是也在变吗?今天的面粉、油、糖哪一种可以和过去相比?哪个不是这个那个。这让人放心。味道如何保持不变?
虽然,它们还是黄色的。
在家乡的黄色里,新年的黄色没有太大的变化,这是可喜的。
一只头大如斗的狮子,披着黄毛,在舞蹈中上下跳跃,八面俯视。同样穿着黄皮肤的牛都虎,威武有力,跳来跳去,互相厮杀。一班和一班的高跷队,前无头后无尾。可能是黄色的。踩高跷最活跃的是孙武空和黄衣小丑。
晚上,街道两旁挂着的红灯笼发出黄色的光,彩车的闪光灯也是黄色的。
过年似乎加强了家乡的黄色。
在家乡的黄色里,这部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刚开始没电的时候,所有的作用点都是蒸汽灯。现在的孩子不知道自己是什么。由于亮度不足,光线自然暗淡。后来虽然有电,电压不足,现在也没有白炽灯,舞台还是看起来有点黄。
如果声音也有颜色,我想把我喜欢的老唱腔形容成黄色。虽然老家是河北的,但是唱的是晋剧。从山西一路走来,晋剧大多是穷乡僻壤,风沙很大。可以代表男人的老唱法,但是有点沙哑苍凉,让人想起黄土高原上那条长长的土路,滚滚黄尘。
当时县里最好的老演员是个小和尚。这不是他的艺名。其实是他的出身。早年穷困潦倒,早年被送到空当小和尚。然而,他有六根干净的根,他的心还活着。他特别喜欢唱歌剧。有一天,我背着师父从庙里逃出来,脱下袍子换上戏服。经过多年的努力工作和艰苦实践,她终于成为了全县有名的女人。一位县银行的女干部渴望她的才华,并承诺了她的生活。两个人相爱,白头偕老,成为县城里一段佳话。
小和尚的歌声苍凉中不乏魄力。晋剧有丁派的嘶哑味道,让人百听不厌。小时候和奶奶一起看了他的很多剧。如《四郎访母》、《徐策跑城》、《孙安动书》、《打金枝》等。有些咏叹调至今耳熟能详。只是那个时候,我并没有真正理解歌剧的含义,也不喜欢戏剧。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明白了几代人打磨出来的歌剧和人声的内涵,甚至爱上了戏剧。
想想农村的一些家庭主妇或者没文化的人。他们中的许多人通过观看戏剧了解生活的真相和历史知识。我一直认为,戏剧对人的思想启蒙、道德教育、历史知识的教育作用不可低估,不能只停留在娱乐层面。
现在老家的剧团还健在,活跃在农村和基层,新戏时有上演,很可喜。
我想念家乡的农村。
在我的记忆里,农村也是黄色的。
我是靠一名乡村护士的奶长大的。小时候,我的奶妈每年秋天带我去他们家度秋假。这给了我一个去农村的机会,尤其是在秋天。
那是我少年时代最快乐的一天。
黄色是保姆村的底色。田野金黄,家家都是黄土夯成的院墙,土坯盖的房子,或者黄土券的山洞。他们吃的米饭不是白米,只有玉米、小米、黄米、土豆、南瓜,也都是黄色的。
虽然日子不好过,但是护士对我深深的爱让我感到温暖。她白天坐在我旁边,给我饭吃,怕我吃不好喝不好;晚上睡觉的时候,她会搂住我,有时候还会给我掖被子,免得我感冒。在我青春的心里,她喜欢我胜过喜欢自己的母亲。
当时村里没电,晚上点煤油灯。经常跟着小护士去邻居家听一个单身大叔讲故事。那些都是书上没有的故事,都是没听过的事。有些事情当时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后来才知道,可以算作一个“黄”的故事。在文化生活极其贫乏的农村,那些故事是底层人民生活中的主要娱乐内容。
如果用一种颜色来形容这些社会底层的人,我觉得黄色更合适。这并不是因为他们大多是黄脸婆或者喜欢讲“黄色”的故事,而是因为黄色更接近地球的颜色,属于这个社会的地球层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