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市民“菜篮子” 鼓村民“钱袋子”

保市民“菜篮子” 鼓村民“钱袋子”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保市民“菜篮子” 鼓村民“钱袋子”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村民在清镇骆家桥高标准蔬菜保供基地采摘辣椒 。
保市民“菜篮子” 鼓村民“钱袋子”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村民在整理采摘好的辣椒 。
保市民“菜篮子” 鼓村民“钱袋子”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村民将一筐筐辣椒装车 。
保市民“菜篮子” 鼓村民“钱袋子”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岑继维/制图
9月17日早上 , 淅淅沥沥的小雨让清镇市红枫湖镇骆家桥村充满凉意 , 但骆家桥高标准蔬菜保供基地大棚内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
“丰收喽!”随着一声嘹亮的吆喝 , 村民将一筐筐刚从大棚里采摘的辣椒抬上小货车 。经过分拣、配送 , 第二天一大早 , 这些辣椒便将出现在贵阳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居民的餐桌上 。
从6月初开始 , 基地的1200亩螺丝椒、泡椒、彩椒、线椒等便进入丰收期 。一串串绿油油、红灿灿的辣椒 , 不仅为村民带来丰收的喜悦 , 更带来红火的日子 。
清镇骆家桥高标准蔬菜保供基地 , 是贵阳市2.5万亩高标准蔬菜基地中的一个 。高标准蔬菜保供基地的建设 , 不仅保障了市民的“菜篮子” , 也为乡村振兴增添了更多动力 。
基地年产蔬菜8000吨
驱车沿着沥青路进入骆家桥村 , 翻过一个不高的小坡 , 一个个银白色的蔬菜大棚便映入眼帘 。拾级登上基地监测平台放眼望去 , 200多个蔬菜大棚鳞次栉比 , 非常壮观 。
这里是近年来贵阳围绕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目标 , 着力发展都市现代设施农业的一个代表 。
为破解农业长期处于“小散弱”的局面 , 贵阳选择走高质量发展道路 , 按照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及品牌化推介 , 结合实际、因地制宜 , 对农村资源进行整合 , 对农业生产方式进行升级 , 支持贵阳农投集团在全市建设高标准蔬菜保供基地 , 在探索发展都市现代设施农业的同时 , 解决贵阳蔬菜保供季节性缺口和供应结构性不平衡的问题 。
2019年4月1日 , 贵阳市2.5万亩高标准蔬菜保供基地建设开工仪式在骆家桥村举行 , 正式开启骆家桥高标准蔬菜保供基地建设之路 。
“大棚的棚型是‘圆拱形连栋大棚’ , 棚型高度5.8米 , 肩高4米 , 比传统连栋大棚高了1米 , 可以更好地对温度和湿度进行调控 , 还配备了内遮阳、顶开窗、侧膜、滴灌系统、喷灌系统、智能化温控系统等 。”贵阳清镇骆家桥高标准蔬菜保供基地负责人贺彦鸿说 , 基地采用边建设边生产方式 , 去年底全面建成427个高标准蔬菜大棚和200亩露天种植基地 , 按照“优质茄果类+特色生态叶菜”周年栽培模式 , 年可生产优质生态蔬菜8000吨 , 实现蔬菜周年生产、持续供应 。
今年3月 , 收获完最后一批西兰花、羊肚菌等蔬菜之后 , 基地大棚和露天种植区域都种上了辣椒 , 其中螺丝椒490亩、泡椒227亩、线椒150亩、彩椒38亩 。现在正值丰收期 , 红的、绿的、黄的各色辣椒挂满枝头 。
“红辣椒已经十成熟了 , 没坏就都摘了 。”基地的种植师傅姜献伟在大棚里跟着村民一边采摘一边教他们如何辨别辣椒成熟度 , 采收成熟度最佳的辣椒 。
姜献伟去年3月被贵阳农投集团旗下扶贫公司从安徽聘请来到基地 , 吃住都在基地 , 手把手地教村民们打枝、管护、病虫害防治等种植管理技术 。除了他 , 基地还有2名种植师傅、2名技术人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