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器乐 民族器乐历史发展( 二 )


虽然在这些动荡的年代,仍然有很多民族气节的民间艺人和音乐家在为民族音乐孜孜不倦地工作。盲人民间器乐演奏家阿炳就是其中之一。他奉献了一生,为二胡演奏水平的提高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还有一批爱国的革命音乐人,试图通过吸收和借鉴西方音乐文化,使我们的民族音乐具有更强的生命力。比如,刘天华在二胡演奏和创作上进行了很大的改革。聂耳在改编和创作民间器乐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他们都为民族器乐的进步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民族音乐处于一个生存艰难、歧视、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的时代。当然,民族乐器也难逃这种命运。比如建国前,古琴几乎绝迹,很多有特长的民间艺人被生活所迫,惨死。他们转行谋生,民族器乐发展进入低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统一稳定,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民族器乐开始了新的活力。
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抢救和挖掘民族民间音乐。音乐家们做了大量的工作,深入基层和民间,收集和整理散落在不同地方和民族的珍贵资料。此外,还有民间音乐俱乐部组织来北京演出,举办各种演出和音乐会,记录许多民间艺术家的表演和演唱,并收集成册。因此,许多珍贵的材料都为我们保留了下来。阿炳的作品和表演保存在当时。杨先生两次来到安,为收集整理安鼓乐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整理出大量的乐谱、图片、音频资料。
由于国家非常重视民族乐器的文化传承,在北京、上海、天津、苏州、广州、贵州等传统生产地区设立了民族乐器厂。除了生产普通乐器、地方乐器、少数民族乐器之外,一些濒临失传的乐器得到了拯救,淹没的古代乐器也获得了重生。音乐家、乐器生产厂家和科研技术人员对中国乐器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出现了许多优于原有乐器的新乐器,如36音云锣、定音盆鼓、五音排鼓、九孔陶器、键笛、转调古筝、转调扬琴等新乐器,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改变了古代乐器的旧面貌。此外,笙、唢呐、阮的分组和系列化也逐渐形成。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民族器乐采取了各种乐器独奏、合奏和各种乐器组合合奏的形式。乐器的不同组合,不同的曲目,不同的演奏风格,也形成了多种多样的乐器。
各种乐器的独奏曲是民族器乐的重要组成部分。秦曲《广陵散》《梅花三弄》;琵琶《飞屋偷听》《夕阳大鼓》;郑音乐《渔舟唱晚》《西洋寒鸦戏水》;唢呐曲《百鸟朝凤》《小敞门》;笛子曲《五梆子》、《鹧鸪飞》;二胡《二泉映月》等。,都是优秀的独奏曲目。
锣鼓等纯打击乐器,音色丰富,节奏强烈,善于表达活泼轻快的生活情趣。如《八仙序》(浙东锣鼓)、《18642》(苏南吹)、《风筝翻身》(陕西《大光社》)、《百吉沐浴》(湘西土家族《大流子》)等。
弦乐器索乐由各种弦乐器组成,以其美丽、抒情、简单和优雅而闻名,适合室内演奏。如《十六盘》(13套弦)、《高山》、《流水》(河南板头曲)等。
丝竹音乐由管乐器和弦乐器组成,演奏风格细致,往往表现出轻快活泼的情绪,如三六、步行街(江南丝竹)、雨打芭蕉、走马(粤曲)、八马、梅花操(福建南音)等。
【民族器乐 民族器乐历史发展】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组成的音乐演奏风格粗犷,适合户外演奏,善于表达温暖愉悦的情绪。如《你的传说》(苏南吹)、《大源门》(浙东锣鼓)、《蒲天乐》(山东鼓吹者)、《双咬鹅》(潮州锣鼓)。打击乐有很多种,乐队里也用弦乐器。所以音乐具有丝竹音乐的特点,如满方婷(苏南吹)、五凤歌(福州樊氏)等。一般来说,北方流行的打击乐强调“吹”,演奏技巧高;中国南方流行的打击乐强调“演奏”,锣鼓在打击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