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全集 梁漱溟:三种人生态度

对生活的三种态度
梁漱溟
1932年至1935年,梁漱溟在山东乡村建设研究所与学生开会时,指出了目前学生日常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他的演讲涉及学术研究、修养、生活、社会、文化,以《朝花》为题发表。本文就是其中之一。选自《梁漱溟全集》(第2版),第5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81-83页。
“生活态度”是指人们日常生活的倾向,深入到哲学的范围;说到浅薄,不难理解。按照中国人的方法,对待生活的态度分为“天生”和“入世”两种,但我觉得并不笼统,比三部法更细致和温和。我们仔细分析:生活态度的深度、曲折和偏颇...各种态度都存在,不同的时代、民族和社会都有不同的精神。所以欲望不是一般的,但是一般的研究是必然的。我们现在使用的二分法只是一种相对温和的方法。

梁漱溟全集 梁漱溟:三种人生态度


文章图片

按照二分法,第一种人生态度可以用“求索之后求索”这个词来表达。这意味着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寻求,如饮食、宴席、名誉、声音、色彩、商品、利润等。,在被利益诱惑的同时,在被问题刺激的同时,在苦乐中天翻地覆,令人困惑,与其他生物无异;这种第一人生态度(互相求索),能彻底成就家,发挥到最高点的人,就是现代的西方人。他们只是向外发力,两眼直直地向前看,寻求物质享受。他们征服自然的力量真的很大,值得鼓掌。他们也可以把这种第一人生态度合理化,变成一套理论——哲学。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的实验主义,他能详细找出理论基础。
【梁漱溟全集 梁漱溟:三种人生态度】第二种生活态度是“厌倦分离”。人生第一个态度就是人的东西的问题。第三种人生态度是人的问题,这是人自身的问题。人不同于其他动物,其他动物都遵循本能的道路,而人遵循理性的道路,其理性功能特别发达。它最特别的一点,就是回头看自己,就是所有生物都不如别人。当人们转过身来,平静地观察自己的生活时,就觉得生活太苦了。一方面,他们与饮食男女和他们所有的欲望纠缠在一起,他们不禁吃了很多苦。另一方面,社会充满了无限的偏心、嫉妒、敌意、纷争和你将何去何从,让人觉得生活太无聊。如果是这样,就产生了厌世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是大家共有的。世界上所有愚蠢的男女都是这样想的,因为愚蠢的男女也可以回想,回想起来就想走累了。但这种生活态度虽然是大家共有的,但程度上的差异只是不完全的,还不足以到家。这种隔阂的生活,是很多宗教孕育出来的。在主场打得最好的是印第安人。印度人最奇怪的是,他们的整个生活都是完全宗教化的。它们是最彻底、最完整的;最透明的是佛教。
第三种人生态度,可以用“庄严”二字来表达。严肃的态度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不看自己的时候——向外用力;二、回望家乡——向内发奋。有一种不回头自然的肃穆态度,就是孩子天真无邪的生活。孩子的生活自然是庄重自然的,所以叫幼稚。真则真,天道自然,即遵从生命的自然流行。在这里,我特意提一下孩子,因为我这里用的“郑重”这个词似乎太严肃了。其实并不严重。我说的“郑重”,是指有意识地倾听他生活的自然流行,寻求其自然合理的耳朵。“森然”就是充分照顾当下,比如孩子把生活放在当下的能力,永远不知道如何回望,只听生活的自然发挥,几乎比不上向前寻求,但有区别。这个很简单。
从更深的意义上说,回望人生,庄严地活着,才是庄严的真正发挥。走这条路最好的方式就是中国的儒家。这种生活态度也很简单,它的主要意义就是教人“感受并尽全力去生活”。虽然这很普遍,但是儒家的一切原则都包括在内,比如后来儒家的“少欲”、“禁欲”、“窒欲”,这些都要求人们清醒而自觉地尽力活在当下。儒家最反对的是依靠外力的催促和外部利益的引诱来过日子。引诱前进,被动求索,不自我意识。儒家拒绝欲望,就是拿欲望来求,不知不觉,不尽力活下去。这个说法可以包含所有的理由,比如“真诚”、“慎独”、“仁义”、“忠恕”等。,都是靠着自己的意识力量活着的。再比如所谓的“忍无可忍”、“心安理得”。

推荐阅读